首页> bd体育网址

年节里的博物馆何以“热辣滚烫”

时间:2024年03月0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 霞

  2024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成为民众欢度节日的重要场所,“博物馆里过大年”正在成为一种新年俗。人们在博物馆内通过极具场景性的讲述模式感受“节日”,通过“叙事—空间—体验”三重转向,完整地、综合地、真实地、生态地、生活地呈现了节日文化,搭建起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空间在传承与发展春节民俗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在节日假期走进博物馆,享受一场“文化大餐”已然成为公众文化生活的“新常态”。博物馆也日益重视其空间内部的概念性、结构性及阐释性力量。博物馆通过展览、研学、体验、演艺、快闪、市集等多种形式,让观众们感受浓厚的年味。如天津自然博物馆围绕“龙”年主题,开展“龙的传说”“龙行九州”“龙生九子”“虎啸龙吟”“恐龙世纪之探”“五爪金龙”等生动的科普活动,吸引人们前往打卡。

  博物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载体,蕴含着多样的民俗文化、信仰仪式及艺术遗产,总体呈现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故事讲述模式,而非“自下而上”的理念贯彻。博物馆的展览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时间顺序的历时性展览,如春节期间,故宫博物院特别设置的“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和“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一种是通过对历史的横切面来揭示问题核心的共时性展览,如山西博物院在春节期间举办的“瑞相重光——太原龙泉寺唐代地宫出土五重宝函特展”。

  除了常设和特设展览外,博物馆注重“更新”互动形式,拉近博物馆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改变参观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打造“沉浸式展览”,获得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情感体验。如博物馆中所举办的非遗展示及社教主题活动,通过自主体验与深度参与,人们的空间情绪得到了充分调动,得以沉浸在空间中达成情感的沟通。特别是过年期间,博物馆对民俗空间的构建与创设,这种创设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沉浸”,更在于心理空间的营造,如各地博物馆将春节民俗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以天津戏剧博物馆为例,其在春节期间推出“什样杂耍贺新春”非遗项目体验活动,相声、快板、天津传统叫卖、古彩戏法、舞狮京剧衍生作品《天官赐福》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博物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在年节活动中,还通过开设直播间、 VR沉浸体验等形式,实现了线上参观博物馆的新兴观展方式,如山西青铜博物馆举办的“祥龙献瑞”直播活动,不仅有热闹非凡的舞龙表演,还有写春联和龙纹剪纸等活动,可谓是年味十足。博物馆以年节为主题的直播间的开设,实现了观众的虚拟“在场”,在共同关注春节民俗的同时,完成了个体认同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与此同时,围绕博物馆开展的文创产品开发也成为新的节日现象,以山西博物院为例,其在过年期间推出了一系列龙元素的文创新品,以精巧的设计、美好的寓意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人们喜爱,如展现陶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龙盘形貌的项链等首饰;以一种卡通的形象印制在孩子们的文具用品上的龙形觥;创意来源于琉璃鸱吻的龙元素文创雪糕等。

  “博物馆里过大年”之所以成为一种新民俗,不仅得益于博物馆空间内部形式的变化和意义的叠加,还在于其对历史感与真实性的保留与传承。年节期间的博物馆的各类展览及活动,不仅回应了人们的教育需求,还观照到民众的社会、精神及情感诉求。如各地博物馆在过年期间,通过体验、研学、打卡、集市等活动对地方传说、民间信仰、民俗仪式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提炼”与“加工”,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展现,增强人们对春节民俗的情感依恋与文化感知。如青海博物馆开展的“字字平安”印刷体验活动、河北邢台博物馆的春节特别活动“博物馆奇妙夜”、中国紫檀博物馆举办的“感受匠心传承领略非遗技艺”研学活动、太原博物馆推出的“博物馆里品年味”活动、“龙文化”课程以及文物拓印等体验项目。在这些形式各异的民俗活动中,人们借助共有文化符号的分享与价值观的重塑感受到一种非日常空间中的神圣感,将日常生活经验与历史文化相联系,形成以实物为媒介的物质性“回响”。“博物馆里过大年”这一新年俗的形成体现了博物馆自身丰厚的精神积淀和文化价值,年俗意涵的增添也促进了博物馆未来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系中国电影出版社编辑)

(编辑:简宇欣)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