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中国音协第七期全国优秀青年词曲作家(少数民族)高级研修班在四川凉山成功举办

时间:2021年09月23日 来源:中国音乐家协会微信公众号 作者:
0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奋进新时代》大型原创交响合唱音乐会上,一首由彝族青年音乐人罗木果和阿说阿木创作的《金不换银不换》成为大家喜爱、传唱的“热曲”。两位青年音乐人未曾想到,时隔两年,在中国音协第七期全国优秀青年词曲作家(少数民族)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高研班”)上,他们要与来自全国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人齐聚一堂,分享他们民族的音乐,合力谱写一曲写家乡、写民族、写时代的新颂歌。

第七期全国优秀青年词曲作家(少数民族)高级研修班全体合影

  9月13日至19日,以少数民族学员为主体的第七期高研班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成功举办。这是中国音协打造的高研班品牌中,首次专门为少数民族青年词曲作家举办培训,旨在发掘培养少数民族词曲创作人才,推出少数民族音乐精品。适逢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不久前召开,高研班汇聚了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47位青年音乐人,立足于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注音乐创作实践中的提升政治站位、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作品艺术水准,尽写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精品,更有其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学员


授旗仪式

  高研班得到主办方的高度重视。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韩新安,中国音协副秘书长、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音乐艺术中心主任熊纬,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刘建刚,中共凉山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洪,副部长李小雄,凉山州人民政府副州长肖春等领导出席活动。著名作曲家、中国音协副主席戚建波,作曲家王晓锋,词作家屈塬、杨启舫,文艺理论家、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理论研究室主任周由强等围绕音乐创作、作品解析和文艺理论等领域的重点热点课题为高研班学员授课。

  “耳听”专家讲读解析佳作,

  细悟好作品须经千锤百炼绝非易事

  由中国音协倾力打造的高研班,如今已成为培养词曲创作人才的知名音乐文化品牌,其“人才井喷效应”甚至成为音乐人口中的“现象”。细细梳理个中原因,广邀名家、大家传道授业、解疑答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中国音协发挥资源聚集优势,从词、曲、编、录以及政治理论、音乐产业、文艺理论评论等各领域邀请专家来到高研班授课。由全国各地遴选出的少数民族的学员,或来自边陲,或属于新文艺群体,或固守某一曲风曾不得突破,现如今大都对高研班专家授课的环节印象深刻,因为专家在例证解析中,对自己是一种“打开”,政治站位有提升、对艺术创作规律有新认识,尤其是知名音乐家“现身说法”历数对其作品的细细打磨、反复推敲,更成为大家在创作上克制浮躁、潜心以求的“一剂剂良药”。

  第七期高研班的课堂上,音乐学家、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韩新安题为《百年音乐百年风华》的辅导报告以大开大合的视角,围绕歌曲百年历史,系统梳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四个时期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最具标志性的音乐作品,以大量生动详实的例证阐释,与大家共同回顾了广大音乐工作者创作的一大批优秀经典佳作,特别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一代代音乐工作者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展现的高度政治责任和强烈使命担当,催人深思、给人启迪。图片

  戚建波在题为《为百姓而歌》讲座中,以他创作的大量“亲情歌曲”的艺术实践,深刻昭示了文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人民的创作重心。周由强的《回归与远航:新时代文艺理论与艺术表达》讲座,则从当前党和国家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政策的角度,围绕“新时代为什么需要艺术、需要什么样的艺术、新时代艺术精品创作的路径在哪里”三个课题,深入浅出地把文艺理论和若干创作领域的重大课题具体化,受到大家欢迎。图片

  学员们纷纷表示,专家老师的讲座站位高,紧贴音乐创作实际,一堂堂专家课接续下来,对自己创作观是一次次打开和一次次提升。有学员还表示,自己在艺术上曾刻意固守“少数民族”标签,风格上追求个性表达,殊不知已经到了“异”甚至“怪”的境地,老师们的授课让自己重新审视“为谁创作”,有的则是春风化雨,还有的是宏观布局给自己的创作提供了方向与指引。连续几天的专家授课后,学员们感触最深的是“作品好写、好作品不易写,精品佳作须经千锤百炼。”这一点,大家从诗人、词作家屈塬的题为《都是情歌》歌词创作课上体验尤为深刻。图片

  屈塬老师认为,所有的音乐创作都离不开情,所有的真善美都基于情。写好的“情歌”要讲究标准、要写得尽善尽美。他用清代诗人袁枚的《遣兴》来谈歌词创作高标准的问题,建议学员:东西未写好,绝对要羞于见人。在屈塬看来,既然是写情歌,那就应该不计成本,少些功利的算计。创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感受、感动和感慨,表达的是自己所思所想。“真的好东西,不要怕没人要,等个三五年又何妨。”图片

  “眼看”大凉山脱贫攻坚巨变,

  乃知旧貌换新颜系奋斗换来

  课堂上的专家授课给学员们以启迪,而高研班安排的实地考察采风,则从实践层面为大家积蓄创作素材。在四川大凉山的这片热土上,曾闪耀着红军长征的精神火种,也曾实现“一步跨千年”的社会变迁。如今,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大凉山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这又是一次“一步跨千年”。高研班学员的实地考察之旅,从驱车三小时赴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开始,来体悟、来读懂脱贫攻坚战这一部当代中国的伟大史诗。三河村所在的昭觉县曾是四川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河村考察。就在三河村彝族贫困户家中的火塘边,总书记指出,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从高研班驻地西昌市到三河村,学员们乘坐的汽车行驶在蜿蜒的群山当中,屈塬老师创作的歌词《盟》里描述的“云水漫过云崖”,极其形象地描绘出大凉山的壮美。然而,彝族人民世世代代却被这群山封闭,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不足、自然条件恶劣……这里几乎集合了所有的贫困因子,脱贫攻坚的难度可想而知。学员们到三河村下车后,跟随前来讲解的镇干部走进村子。村里的旧居与新址的巨大反差让学员们唏嘘不已。旧居房屋和院墙都是泥土垒成,细雨透过墙上的一道道裂缝渗入屋内。现如今的三河村新址,泥泞不堪的小路变成了水泥路,低矮的土坯房变成了漂亮的小木楼,村里种植、文旅等产业也已全面起势,日子越过越红火。几位彝族阿莫坐在宽敞的晒坝上一边织着披毡,一边照顾的孩子,黄发垂髫,其乐遥遥。这份安乐,恰恰印证了三河村接续奋斗、脱贫攻坚的巨大成果,学员们纷纷拿出相机拍摄留念,在欣赏村居新址的彝族特色建筑之余,甚至还唱起了欢快的小调。图片

  行程紧凑、内容充实的考察之旅中,还有一个小插曲为学员津津乐道:在三河村脱贫攻坚纪念馆里,学员们惊喜地发现彝族学员创作的《金不换银不换》的曲谱赫然印制在展板上。考察团领队熊纬为学员们详解这首歌如何走出大山、如何走向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他表示,我们学员的歌曲作品与其他见证中国脱贫攻坚战果缩影的重要实物一并展陈,这恰恰彰显出文艺事业、文艺作品在国家重大战略、重大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各位学员作为音乐工作者,既可以视作是一份荣耀、更应作为一份沉甸甸的使命责任,要以笔下的旋律与歌声,为旧貌换新颜谱曲、为奋斗者歌唱、为新时代点赞。图片

  实地考察中关于民族团结的教学内容,是高研班的重点设置之一。17日上午,学员们集体来到冕宁,参观了彝海结盟纪念馆及彝海结盟地。1935年5月,时任红军总参谋长兼先遣军司令员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以水代酒,“彝海结盟”。此后彝族同胞护送红军历经七天七夜通过彝区,也在彝区埋下了革命火种。彝海结盟是长征路上中央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赢得彝族同胞拥护的历史。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当年彝海结盟时落座的三块石头依然完好如初,彝海结盟博物馆里的一件件实物静静地立在橱窗里,接收着后来人的瞻仰,都无声地诉说着当年那段兄弟同心、民族团结的的往事。来自少数民族的学员们都纷纷为这段历史所触动,大家来到彝海结盟纪念碑处集体合影。有学员还在电子版的合照上庄重写上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感念党恩党情党的民族政策   第七期高研班彝海结盟留念”字样,来纪录民族班同学们的这一段难忘旅程。图片

  “细品”各民族音乐丰厚积淀,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创作自觉

  都说彝族是一个说话就会唱歌、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这在第七期高研班的课堂上,大家体会尤其深刻。在凉山期间,学员们听原汁原味的彝族歌曲,看打歌、跳弦、罗作、跳三弦、披毡舞等彝族舞蹈,主办方还邀请凉山本地的彝族音乐组合来到学员驻地演出,并组织全体学员现场观摩了中国首台彝文化风情实景剧《阿惹妞》。一个个为继承发扬彝族音乐文化的话题成为学员们研讨的热点:如何让原汁原味的彝族民歌传承发展下去,既保持彝族民歌传统风格的基础,又避免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怎样把咬笛、月琴、水鼓、彝版二胡(胡惹)、马布这些彝族特有的民族乐器用在今天的主题作品里;如何解决乐音表现层次不够丰满等等问题,都成为学员们热议的焦点。大家提出的一些科学建议,既有理念的拓展甚至突破,也有技法的改进与提升,激起现场彝族音乐人的强烈共鸣。图片

  在高研班“作品赏析交流”课上,作曲家王晓锋和词作家杨启舫除了逐一评点全体学员的习作外,还针对学员来自不同民族、音乐风格各有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点拨、提升。一时间,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悠长舒缓、花儿的委婉动听、苗族民歌的高亢奔放……一一响起在高研班的课堂上,学员们热烈地参与其中,来和鸣、来吟唱,宛如身处民族音乐的百花园里。连会议室外的服务人员都齐齐赶来,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静静地倾听这场风格各异的“现场演唱会”。“作品赏析”课程历来是高研班的重头戏,今年的民族班因其民族特色更加被学员看重。从晨起到日暮,从窗外街灯点亮到夜深熄灭,两位专家老师带着全体学员用整整一天的时间,欣赏了近50首完整时长的歌曲,强度之大、用心之深可想而知。即便如此,一天下来学员仍是意犹未尽,回到寝室依然三五成群,就彼此的音乐彼此的创作,热烈地研讨着、学习着、碰撞着。图片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生动景象,

  一样在高研班里生发、生长

  高研班充实的学习生活、朝夕相处相知以及来自天南地北的音乐风格碰撞,无不激发着学员们的创作灵感,而彼此间的友谊也在悄然滋长。为方便学习建立的微信群里,对专家老师授课的心得体会、对某位同学习作的坦诚建议乃至对下一个日程的期待等内容,齐齐在工作群里“刷屏”;课堂上会心的掌声、外出采风旅程中的嘘寒问暖、对彼此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又让充实的学习之旅多了一份轻松与惬意,仅仅一两天下来,大家就已放下矜持、敞开胸怀,真诚地探讨创作、分享所思所感;及至高研班结束大家依依惜别时,“扎西德勒”、“兹莫格尼”等各民族的祝福语此起彼伏,不少学员还拿出来专门记录这一段难忘学习生活的主题歌,用本民族的语言唱出来,感人至深。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音乐艺术中心学会工作处处长于萍对此感触颇深。作为高研班执行团队负责人,她曾全程参加2012年以来的历届高研班的组织工作,“我觉得每一届学员都是可爱、可亲、可赞的音乐人,每一届高研班都是一首歌。而我们第七期少数民族班,则是47位少数民族学员共同写就了一首主题是各民族团结的大歌”。为此,她还建议第七期民族班的学员积极和历届高研班学员结识、合作,跨越天之涯、海之角,写出更美更好的作品。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韩新安表示,我们要自觉主动地站在“抓好少数民族音乐创作既是文艺工作,更是民族工作”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和定位,用优秀音乐作品去展现、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强化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的思想及价值引领作用,用音乐作品来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本次高研班的成功举办,是中国音协立足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实际推出的重要举措,也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尝试。年轻的少数民族词曲作家由此开启了关于家、国、关于民族团结等等主题创作之旅,让我们热切期待民族音乐创作的硕果! 

(编辑:包梦暄)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