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要闻

广西文艺,在当代文艺舞台上闪耀

时间:2022年09月1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驻村笔记》《人间消息》《被风吹过的村庄》3部作品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壮剧演员哈丹、桂剧演员伍思亭先后获得第二十九届、三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瑶山夜语》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青年书法家杨科云在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收获铜奖,82件美术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彩调剧《新刘三姐》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奖·文华大奖……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八桂书风、“刘三姐歌谣”,一次次闪耀在中国当代文艺舞台的“聚光灯”下。

  近年来,广西文艺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八桂大地的辉煌巨变写进书里、绘在纸上、诵成诗篇、谱成旋律、编成舞蹈、装进镜头,让广西艺坛精彩纷呈、佳作迭出,以精品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由沈铭存、肖群芳、沈美、钟震寰共同创作的油画《百色起义》入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
  主题创作:为广西发展加油助力
  服务中心大局,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文艺和文联工作的使命担当。广西文艺工作者自觉把文艺和文联工作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统筹谋划,紧紧围绕建设壮美广西“1+1+4+3+N”目标任务体系,充分发挥文艺工作凝心聚力、培根铸魂的独特作用,以文艺工作新作为助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回忆起2018年底开始实施、持续三年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广西美协主席石向东至今印象深刻:“美术工作者分赴革命老区、红色遗址、扶贫第一线、自贸试验区采风,开展实地考察、收集创作素材、现场采风写生。大家搜集大量史籍、影像资料,深入研究史料素材,以历史材料为依据,精心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最适合艺术表现的角度或内容情节进行创作。”
  一曲高歌英雄谱,原创音乐剧《血色湘江》创作团队曾先后5次赴湘江战役发生地全州、灌阳、兴安采风,重走红军路,拜祭红军墓,沿途采访群众、专家100多人,以不断寻找最适合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为了在形象上更加逼真,扮演红军战士的全体男演员进入部队集中军训,“学红军、演红军、做红军”。
  由广西音协副主席傅滔担纲作曲的《湘江渡》,创作之初,几易其稿,“我决定走出去。去桂北,去湘江”,他说,“听到老人的讲述,比史料上记载得更生动、更悲壮”。桂林作家刘玉更用十余年时间,在桂北的红军故道走了一遍又一遍。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播出
  八桂大地蕴含着红色故事的“富矿”,为了达到真实性、艺术性与时代性高度融合,广西文联组织文艺工作者们走出书斋、画室,脚踩坚实大地,深刻捕捉红色图景,倾情塑造英雄,成果自然丰硕:2幅广西题材作品《百色起义》《碧海蓝天新港湾》入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10件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血色湘江》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创作计划,以1934年湘江战役中红军师长陈树湘“断肠取义”为创作原型,呈现了“一曲悲歌恸天地,长征路上铸英魂”的不朽篇章;《湘江渡》入选中国音协“听见中国听见你”2019年度优秀歌曲;刘玉以口述历史的方式,从时间皱褶里抢救出一段又一段珍贵记忆,凝结出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征服老山界》《抗战老兵口述历史》《烽火青山》《湘江战役的民间记忆》……正是因为文艺工作者扑下身子用心创作,让观者一次次潸然泪下。
  近年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规划引领下,广西文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各艺术门类的整体优势,聚焦自治区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创作,精心开展一系列有声势、有影响、有特色的主题文艺实践,成功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热忱描绘广西的山水形胜之美、历史文化之美、民族风情之美、团结和谐之美、开拓奋进之美,生动展示广西在经济社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文艺的力量为广西发展加油助力。
彩调剧《新刘三姐》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奖·文华大奖
  乡村振兴:文艺如春天一粒种
  “见证·前行——广西环江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摄影展”用光与影展现毛南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精神风貌;长篇小说《驻村笔记》、报告文学《后龙村扶贫记》,折射出作家深入脱贫攻坚一线长期挂职的思想洗礼与艺术提升;报告文学《黄文秀——青春之花》《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再现青春芳华、吟诵最美奋斗……
  在波澜壮阔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作品,生动讲述脱贫攻坚中的“广西故事”,这些接地气、有情怀、有温度之作,激励和鼓舞了八桂儿女,展现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担当与力量。
  广西3部作品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图为获奖作者李约热、潘红日、莫景春(从右至左)。
  2022年,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百色市派驻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真情讲述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动人故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土生土长”的文艺作品,激发了八桂大地广大干部群众和文艺工作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雄心、信心和决心。
  在大新县五山乡三合村,春日暖阳下,一幅幅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墙画形式多样、构思巧妙、色彩绚丽,是美术工作者历时半年精心绘制的。2015年,广西文联定点帮扶原属深度贫困村的三合村,派出多名文艺骨干轮番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村容村貌大变样,群众精气神显著提升。一幅幅充满艺术元素的美丽墙画,也成为游客合影的网红打卡地。如何让民族艺术在新时代开出富民之花?走进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独峒村就能得到答案:簸箕画、服饰、扇子、布艺、十字绣……各种类型的农民画随处可见——2019年,独峒镇侗族农民画产值达500多万元,很多农民放下锄头拿起笔,生活富足安稳。
“大美西南乡土之约——中国西南六省区市摄影联展”关注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扶志为要。文艺就是扶志的金钥匙,可以引导帮扶对象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广西这片土地上蕴藏的丰富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给文艺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们对八桂大地历史风云的描绘和对地域文化的展现,既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也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历史纵深感和真实感——文艺犹如春天的一粒种子,只要根植乡村土壤,就能开出绚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圆梦工程”文艺培训志愿服务行动走进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团结:努力绘就“同心圆”
  瑶族作家潘红日的长篇小说《驻村笔记》、壮族作家李约热的中短篇小说集《人间消息》、毛南族作家莫景春的散文集《被风吹过的村庄》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舞蹈《瑶山夜语》描绘乡村振兴背景下瑶族村寨欢乐祥和的幸福图景,摘取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彩调剧《新刘三姐》、壮剧《百色起义》、民族歌剧《扶贫路上》等5部现实题材作品入选“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采茶戏《情暖北仑河》、彩调剧《真话英雄》、壮剧《黄文秀》等作品入选全国舞蹈展演、中国歌剧节、全国采茶戏汇演、中国京剧节、中国戏剧节等全国性艺术展演活动;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广西报送的民间文学作品《顿造忙(创世经)影印译注》喜摘“山花”……
 团结引导“文艺两新”成为文艺发展生力军
  民族文化传承,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广西文联不断加大“文艺进校园”力度,2021年全区文联系统共开展“文艺进校园”活动1280场次,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一批小书法家、小戏剧家、小山歌王在八桂校园里茁壮成长。
  广西文联组织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助力广西各民族“石榴结籽心连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彰显新担当,努力绘就八桂大地民族团结的“同心圆”。
  八桂大地上的文艺工作者,举精神之旗、为时代放歌,树凌云之志、攀文艺高峰,强队伍建设、传文艺薪火,坚持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让广西文艺在当代中国文艺舞台上发出耀眼光芒。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立足壮美广西建设的生动实践,精心策划选题、精心搜集素材、精心创作打磨,集中推出展现新时代壮乡儿女的昂扬面貌、展现八桂大地新颜新貌的优秀文艺作品。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彰显广西文艺工作者的能力与情怀,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广西发展硬支撑,全方位汇聚起建设壮美广西的磅礴力量。
青年书法家杨科云获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铜奖

壮剧演员哈丹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桂剧演员伍思亭获第三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