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第八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在浙江温州举办 关注新时代新审美,展现新青年新作为

时间:2022年11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杨医华
0

第八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在浙江温州举办

关注新时代新审美,展现新青年新作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华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如何努力挖掘、积极培养青年人才,充分发挥优秀青年人才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方面的作用,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方面,也是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如今已成为我们国家的全社会共识,相关举措扎实推进,相关探索也在生动活泼地展开。

  11月27日,在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石桅岩景区楠溪书院,一场以“新时代·新青年·新审美”为主题的论坛正在这里举办。这场由中国文艺评论论家协会指导、浙江省文联主办,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温州市文联、永嘉县委宣传部承办的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以“博士见博士”的新形式,分“从校园到田间”“从个人到家国”“从理论到实践”三个环节进行,集中探讨新时代造型艺术新审美、关注新青年新作为,充分发掘汇聚青年力量,打开青年创新创造的广阔空间。

  从校园到田间:投身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成就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性任务。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地上,很多青年实践着刚出校园、就到田间的人生轨迹。在参加本届论坛的嘉宾中,清华大学博士生周建朋即是一例。2016年博士毕业后,周建朋在自己的家乡——位于浙江永嘉东皋乡的偏远山村上日川村办起乡村美术馆,陆续打造出半村烟火、半村丹青的“箬溪国际艺术村”,如今的村落涵盖学术论坛、艺术展览、游学研学、艺术文创、写生教育、艺术驻村、艺术市集等,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环境变美了,村民变富了,艺术成为了落实“艺术乡建”的有效载体,成为了助力共同富裕的助推器。

  凭着满腹知识、满腔热情,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许许多多像周建朋一样的知识青年在广袤田野间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这里有像“大山的女儿”黄文秀一样投身乡村振兴的大学生村官、有像蓝天救援队於若飞一样无私奉献的公益志愿者、有像建德姑娘王运一样带动乡亲致富的农创客,有像感动中国的陈贝儿一样记录时代变迁的青年媒体人……第八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博士见博士:从校园到田间”环节从这里开始,青年博士们共同分享和交流着各自的故事和经验。在温州楠溪江畔,流水潺潺,泥土芬芳,周建朋以自己的实践现身说法,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和强烈共鸣。

  “西藏唐卡的无限魅力在当代的拉萨,正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观摩、学习、思考。在拉萨当代美术作品中,追求作品的装饰意味、装饰简化性是部分作品的特征之一。”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赵文琪介绍。参加论坛的青年博士们普遍饱含着对艺术的热情,关注乡村建设、关注民族文化传承,而无限广阔的实践天地、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也成为他们走向田野、专注专业和连接服务社会的重要动力和施展才华的重要支撑。

  从个人到家国:既锤炼了专业,更涵养了情怀

  这些实践给青年博士们打开了视野、锤炼了专业,同时也很好地塑造了品格、涵养了情怀。在“博士见博士:从个人到家国”环节,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毛建波、“箬溪国际艺术村”创始人周建朋就此也进行了深入的专题探讨。

  有着浓厚儒家入世传统的中国,家国情怀历来是知识分子彰显担当的重要方面,也是知识人才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壮阔史诗的有效路径。在这个环节里,研讨嘉宾充分肯定了青年博士们在夯实专业过程中继承和践行知识分子优良传统的可贵努力和积极探索,认为伟大的时代实践和广阔火热的社会生活是丰富知识修养、锤炼专业水平、提升艺术境界的沃土,青年人才要高度重视、充分珍惜、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走进时代深处,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创作者和学问家。

  青年博士们积极回应,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朱翊叶在剖析紫砂工艺市场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后认为,“在当今时代,大部分地方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传统文化的复兴并不是地方文化传统的再现,而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再生,并且其在再生的过程中包含了许多全球化的因素”。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杨晨通过对碑帖融合的梳理指出,“中国当代书坛呈现出多元格局的特点,突出主体意识和个性化思考是新时代的强烈召唤,消除碑帖分离的边界、尊重互有和互在的包容性,是当代书法返本开新的重要路径。”

  从理论到实践:既直陈问题,又彰显构建意识

  作为一个以理论评论为本体支撑的论坛,走进生活田野、打开社会视野的同时自然少不了返归理论评论的总结与提升。在“从理论到实践”环节里,在陈履生、郑工的主持下,与会青年博士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分别进行了发言,以关注现场、回应现实的视角和较为新颖前沿的观点,充分展现了青年文艺评论家的朝气和锐气。

  在这些发言中,体现出明显的新观念、新审美构建意识。“不管怎样的变化,勇于改造绘画方式与图式,吸收接纳西方艺术并予以转变为新的水墨语言,最终形成代表中国气派的新时代水墨人物画的新格调才是最为重要的主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刘其让对当下水墨人物画创作提出建议。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李中诚回望2021年前后青年美术创作成果以及其所处的创作生态,认为“在创作的模式上,以符合时代审美的图像话语精准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主旨’和诠释时代精神正成为当前青年美术创作的主流。而大多青年美术家所具备的学院性与当代创见,使得他们的创作呈现出形式语言与创作媒介多元演绎的态势,也因他们对深厚文化传统及艺术形式的研习与汲取,不断创造出推陈出新的具体路径。”

  与此同时,青年博士们也坚持问题导向、秉持学术理性,往往直抒胸臆、直指问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崔少雷指出:“当下的中国画主题性创作存在其问题和隐忧,作品“图像感”的过度、笔墨表现力的欠缺,一些画家综合素养的不足,都成为了发展的瓶颈和羁绊。”杭州师范大学张煜认为:“NFT介入数字艺术,对数字艺术和数字艺术家伴随着机遇和挑战。资本逻辑推动着NFT数字艺术市场的繁荣,而市场规范与加密技术的不足也随即显现。这些发展忧隐不仅阻碍了数字艺术的发展,还容易对市场和大众造成价值和审美上的误导。”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比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青年策展人黄浩立指出:“单纯从当下城市社会空间的建设、重塑和实践中,对话性可以成为城市疗愈中治疗效能的有效沟通机制和推进方式,进而在后疫情时代下的城市活力、人文关怀和城市共同体建构中形成有效之力。”

(编辑:赵超)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