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要闻

铁凝:江山多胜迹 炳耀新文明

时间:2023年11月17日 来源:《求是》2023/22 作者:铁凝
0
江山多胜迹 炳耀新文明

铁凝

  文化是民族血脉里奔涌的长河,大河汤汤,沾溉着我们的心灵,把我们从根底上连接起来,凝聚为不可分离的共同体;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火焰,辉映着我们共同的梦想,迸发着一个时代的光芒和力量。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在迎来新的无限广阔的天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党的二十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

  思想是旗帜,指引光明的方向;思想是明灯,照彻前行的道路;思想是火炬,集结创造的热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贯通聚变,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的时代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的思想高峰,焕发着真理光辉和实践伟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下,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出恢弘壮阔的新气象。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的一切成就、一切进展,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有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根本遵循。现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发出号召: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崇高的使命召唤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也对新时代文化事业和广大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根本要求。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习近平文化思想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中去把握,放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去理解,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去认识。要充分认识文化在文明发展和时代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大深邃的真理逻辑,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指引文化发展和创造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激发文化发展的澎湃动能和文化创造的旺盛活力。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担负新使命、创造新文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有力引领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这也是精神上、文化上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看到“三红一创(《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的手稿和众多版本时,感慨道:“这些书当年都看过,激励了多少人啊。”的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学、文艺、文化有力地召唤着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梦想和奋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流相汇、沛然前行,中国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出新境界,创造新形态。历史和实践都雄辩地证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历史经验、洞察文化大势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和道路的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增强认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担负新使命、创造新文化的根本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哲学高度,深刻阐明了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在《说文解字》中,“明”字的解释是“照也”。在人类进化的漫长历史上,追求“明”、光大“明”,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明就是“光”,就是照亮我们自身和我们周围的世界,当人类学会了主动取得火、制造火,走出蒙昧的崎岖路途便被照亮了,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从此不断扩展,这既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巨大进步,更为人类的精神觉醒提供了可能,而觉醒之后的精神,又为人类改造物质世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能动力量。正是在这种本体论意义上,人类进步就应该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过程。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整个文化领域,是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最为根深蒂固的所在,也是它在根本上最为坚持、最为自我保护的所在。一个文化上孱弱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缺乏文化认同的国家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必然陷入混乱和衰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个中国人,当他和世界各国的人们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时,他的文化就是他的祖国,就是他的底气、骨气、精气神之所在。越是全球化,越是走向世界,就越需要坚持民族文化的根性和本位,越需要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越需要精神上的强健和团结。也正是在这种认识论意义上,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火炬,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新时代新征程上,只要精神和文化之火熊熊燃烧、光芒照耀,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摇、奋勇向前。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两个结合”为担负新使命、创造新文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为新时代文化的繁荣发展指出了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巨大空间。尤其“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有力地启迪和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深刻体认我们伟大文明和伟大传统是我们一切创造和工作的根基所在。在中华大地无处不在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场,流连于那些器物、那些书画之间,我们都会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不只是书本里遥远的知识,而是最真实的存在,是“气场”和“呼吸”,召唤起我们的亲切默契,让我们知道,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应该走向哪里,这就是文化的主体性。“第二个结合”所带来的文化主体性的自觉,正在有效地转化为新时代作家艺术家的创造主体性。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近年来在文学艺术的各种形态中被引申和化用,成为灵感的来源、意义的象征、形式的原型,这时,这样一幅流传在民族记忆中的画卷,已经超越了物质形态,变成一种精神、一种气象,召唤和催生着这个时代的全新创造。仅是这一个例子,就证明了文化主体性与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创造主体性之间的相互契合、彼此成就。只要我们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经由“结合”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就一定能够迎来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文化形态。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以人民为中心是担负新使命、创造新文化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人民至上,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性质,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美学的和艺术的基本方法。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让自己的生命向无限的“我们”敞开,向身在其中、心在其中的人民敞开,让人民的欢笑与泪水、人民的坚守与创造、人民的智慧与荣光在文艺作品中绽放为灿烂丰盛的花朵。正是在这种与吾土吾民休戚与共的联系中,一个时代的文艺和文化才能凝聚起思想和情感的共同体,才能在人民创造历史的造山运动中铸就艺术和文化的高峰。

  一切为了人民,就要增强文艺原创能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共同富裕的中国人民,必将成为文化建设与文化生活这条大河宽厚坚实的河床,推动起汹涌澎湃的创造活力。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担负新使命、创造新文化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祖国大地考察调研,每到一处,总是尤为关心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历史文化遗产铭刻着中华民族辉煌深沉、瑰丽隽永的文明密码,携带着中华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丰富故事与记忆。在中国美术馆,多少人为苏轼的《潇湘竹石图》而感叹,飘逸的画面与琳琅的题跋镌刻着古典文人的风致。在湖北曾侯乙编钟前,我们聆听华夏礼乐从古至今正大端庄、浑厚悠远的回响。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那些奇异的面孔与热烈的目光注视着我们,仿佛一个个天真狂放的灵魂在歌唱。在敦煌壁画前,我们沉浸于那绚烂的境界,对一个个无名的创造者满怀敬意。哪怕是一块汉砖、一帧剪纸,都能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阻隔,心心相印地领受着我们这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那种坚韧、达观与明亮通古贯今。这片大地上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璀璨星空,指引着我们前行。我们向往未来,就要珍重我们的过去,坚持保护第一,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加强研究和利用。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在我们与文物之间实现心灵的交流,在传统与现在的对话中形成新的生命感悟,焕发新的生命光彩,让过去的创造成为放飞新的创造的春风,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让中华文明的薪火绵延相续。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构建中国话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担负新使命、创造新文化必须具备的天下情怀和人类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的对话与呼应是文明交流互鉴中重要有效的渠道。当我们在一幅画前驻足、当我们在一支旋律中沉思、当我们越过语言的藩篱在一部小说里与遥远的灵魂相遇,那些时刻,文化艺术的创造者来自哪片土地、说着哪一种语言,都不再是彼此理解的障碍。那一刻,我们确知,人类的观念、情感可以越过地域、民族、文化的区隔而彼此相连。这种交流将推动人类在疾速变幻、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上领会我们共同的命运,让中国的道路、方案和智慧为人类提供新的选择。新时代的文艺和文化心怀天下,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为世界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心怀天下者必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要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提炼思想与文化的精华,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吸收、借鉴、消化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让世界的成为中国的,是为了让中国的成为世界的,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世界文明之林中大放异彩。

  中华文明万古江河浩荡前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奋斗征程风起云涌、日新月异。一代代人的创造和奋进,将伟大文明的火炬交到了我们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江山多胜迹,炳耀新文明,这胜迹是壮美河山,更是前人、先贤赠予我们民族的文化珍宝。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满怀信心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光大优秀传统,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绽放辉煌灿烂的光芒。

  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主席、中国作协主席

(编辑:高森)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