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要闻

专访中国影协第十一届主席陈道明

时间:2024年01月3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博
0
提升品质,丰富类型, 让更多电影佳作抵达观众
——专访中国影协第十一届主席陈道明
  1月30日,中国影协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陈道明连任中国影协主席。在过去的5年间,中国电影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推出多部精品力作,也创造了年度票房的历史纪录,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青年电影工作者。面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良好发展态势,陈道明在中国影协主席的工作岗位上,对协会工作的思考和实践还将继续深入。
  中国艺术报:祝贺您当选中国影协第十一届主席。在未来5年,您将主要聚焦哪些方面的工作?
 陈道明:在加强电影精品创作生产和电影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近来我时常在朋友间进行一些小调研,比如会问他们:过去一年上映的国产片中,你能否说出10部印象深刻的电影?很遗憾,大部分朋友都答不上来。这就回到了我一直以来最为关心的问题,即电影与观众关系的问题。
  在建设电影强国的新征程上,电影工作者要着力推出一批有影响力、有艺术创新力、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优秀电影佳作,辉映伟大时代,激励全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勇毅前行。中国有14亿潜在观众,就这个观影基数而言,中国电影市场去年取得的549.15亿元票房成绩,其实并不算多,我们完全有能力发展出票房超1000亿元的电影市场——要知道, 2023年我们出产的故事片多达792部,银幕总数高达86310块。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每年生产的国产片数量其实不算多,电影工作者还可以创作更多作品,但前提是我们的电影需要更多地抵达观众。
 中国艺术报:在您看来,什么样的电影更容易抵达观众?
 陈道明:当然是高质量的电影。我们不能眼见着一些电影要么在影院里“一日游”,要么成为积压库存。电影工作者必须处理好电影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数量是基础,质量是保证。我始终认为,电影创作一定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任何电影都可以拍得很好看,比如高质量的主旋律电影就能够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与此同时,我们的电影类型也需要更加丰富,不必一味追求规模,纵观中外电影发展史,从来都不乏“小而美”的电影,这也是对观众多样化需求的满足。
 中国艺术报: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电影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力用情用功创作,助推电影行业涌现出一大批精品佳作。在您看来,中国电影应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陈道明:对于中国电影,我充满了信心。中国观众是爱看电影的,即使在流媒体时代,在影院里观看电影依然是无法取代的审美方式,所以,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每位电影创作者,就是观众信心的来源。作为电影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信任。
  说到讲好中国故事,我认为中国电影工作者完全有能力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因为中国故事是讲不完的,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我们拍的是中国的电影,讲的是中国老百姓的故事,因此拍出高质量的中国电影,就等于讲好了中国故事,也有助于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
 中国艺术报:在您看来,未来我国电影行业应如何继续由“高原”向“高峰”迈进?
陈道明:我认为电影工作者首先要有创作精品的志向,同时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创作理念。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其实有那么一点“从众”,往往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影片,什么类型的影片就被大批量生产出来。但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其实也具有“引领”的功能。如何把握好市场需求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是电影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很多时候,电影工作者要变“被动”为“主动”,除了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也要尽可能努力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这意味着,在一部影片开始创作前,电影工作者需要思考一些问题——这部电影的质量该如何保证;这部电影和观众的关系、与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这部电影本身的文学性、艺术性、社会性如何;这部电影的影响力能否持久、是否有潜力成为影史经典。
(编辑:刘禹森)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