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要闻

现象、问题与展望:中国书协学术工坊研讨2023年度书法展览的创作动向

时间:2024年02月03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贾岩
0

为深入总结年度书法创作情况,稳步推进书法事业高质量发展,1月30日,中国书协学术工坊“现象、问题与展望:2023年度书法展览的创作动向”在京举办。

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昕,《中国书法》杂志原主编、郑州大学教授李刚田,吉林大学教授丛文俊,中国书协副主席叶培贵、张继、张建会,中国书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潇羽,中国书协分党组成员杨伟华,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书法艺术中心主任王彦,《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朱培尔,书家代表李一、王学岭、解小青、刘洪洋、刘颜涛、杨小刚、李屹、霍翠、林坦等及海外汉学学者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中国书协机关处室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中国书协主席团、理事会、专委会,各团体会员推荐代表,各高校书法专业师生代表等六千余人线上参会。学术工坊由中国书协副主席叶培贵主持。


孙晓云致辞表示,专家学者与入展作者带着问题意识,以2023年专业届展和主题大展为研究范本,系统梳理书法发展的当代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新时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厘清困扰书法界的模糊认识,解决影响书法事业发展的问题,对创作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广大书家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上来,深入挖掘提炼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内涵精髓,敏锐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以书法为载体,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昕介绍了2023年度相关展览举办情况。办好展览是协会重要工作,专业届展是基本盘,主题展览是风向标,主题创作是突破口。协会围绕“做人的工作”这一任务,聚焦创作优秀作品中心环节,抓住展览体系深化改革“牛鼻子”,以书法发展的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年度学术工坊为平台,从学术视角观照当代书法创作,探索守正创新的发展路径。以专业届展为观测点,观察创作动向的变化趋势、创作群体的时代特征及创作理念的导向成效;以主题展览为对标点,整合学术与创作资源,提供艺术发展现实方案。发展书法艺术应该体现传统的深度与内涵,传达新时代的回应与探索,为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贡献书法人的时代求解。

学术工坊设置四大议题,专家与入展作者代表从问题的提出、创作的回溯、议题与谈三个环节,对2023年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三届手卷书法作品展览、第九届楹联书法作品、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览、第九届篆刻作品展览、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等展览展开阐述、思辨和延展。

第一个议题“艺文兼备:形式制约、同质化与内容的拓展 围绕全国第三届手卷书法作品展览、全国第九届楹联书法作品展览展开。 入展作者杨小刚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铭文风格与文字演变特征进行金文创作,形成了辨析文字源流、利用考古新发现、避免过度形式制作、力避创作同质化现象的个人创作风格。 王学岭 针对当今书法创作形制化和同质化现象,提出问题:如何在时下创作中最大程度保有其文化内在?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体现个性脱颖而出?他认为, 对书法文化的深入理解,是进行有效创作,写出经典笔意、时代内容、自身面貌的前提。 李一 指出形式化、同质化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未能做到艺文兼备,重艺轻文、重技轻道所导致。 优秀的书法作品是文学与书法的统一, 创作时更应注意立意、立言、立境,注重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的统一。

围绕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览(简称“临帖展”)展开的第二个议题 与古为新:临摹的界点” 中, 青年书家李屹介绍了个人临书学习的常用方法和参悟体会,“临习的过程不仅仅只是学习古人的技法和风格,更多的是迫使自己进一步地理解古人书法背后的哲学和审美观,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解小青表示,从临帖展入展作品看,十年间创作的关注点发生了从外向内的转变,对传统经典的挖掘与吸收更为自觉。同时,她指出艺术最重要的是创造性,以深扎传统的“古”成就今天创造的“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真正做到以古开今、与古为新。张继指出,在书法临帖与创作过程中,理性和感性是并存的。“与古为新”要在认知深、理解新、运用真的前提下靠感性、靠悟性、靠灵性达到“化境”,从而由“技”而入“道”,把艺术自身的法度与社会人文相融通作为艺术创作的毕生追求。
第三个议题 “印宗秦汉:形式化倾向的思辩” 围绕全国第九届篆刻艺术展(简称“九届篆刻展”)展开。 入展作者霍翠从字法取舍、刀法变化、章法匠意、边款刻制介绍创作体会,表示整个篆刻的创作过程就是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是今日之我对昨日之我的不断否定之否定。 刘洪洋 表示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篆刻作品在九届篆刻展上得到了全面展示,同时 指出当代篆刻艺术存在创作动机“功利化、短视化”、创作风格“趋同化、工艺化”、作取法“单一化、模式化”倾向,值得警惕。 朱培尔 认为,篆刻的创作审美不仅仅是“印宗秦汉”,还有以邓石如等为代表的“印从书出”,以浙派、西泠八家等为代表的“印从刀出”,以赵之谦等为代表的“印外求印”等;篆刻艺术的发展向何处去,取决于对多种创作理念的圆融与贯通,比如高凤翰、丁敬、邓石如、黄牧甫、吴昌硕等人,除了“印从书出”“印宗秦汉”以外,他们更多地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融入了自己对于篆刻艺术在那个时代的表达。

第四个议题“主题性创作:经典意识与当代立场围绕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简称“承续大展”)展开青年作者林坦回溯“简牍的世界”湖北简牍考察和承续大展的创作过程,分享了从自作诗文、篆法改造、临摹训练到主题创作的实际经验,以当代视角重新审视范本,赋予范本以新的笔墨表现方式。在入展作者刘颜涛看来,以甲骨文字书写古今完整的经典诗文是困扰和制约甲骨文书法创作的难题,写好甲骨文除了必须具备小篆和金文的基础,还要在甲骨的契刻与金文的凿铸比对中,更加深入地体悟甲骨书法本体语言和艺术精神。叶培贵表示,对承续大展策展理念的解读不应该局限于对字面关键词“新中国”“新发现”的理解。承续大展充分展现了书法的综合性以及古今之间的特殊黏性,由此引发展览在学术理论、遴选程序、策展逻辑等方向的进一步思考,让展览带来的综合性的成效更好地作用到书坛所有作者,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发展大局中来。


意大利汉学学者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表示,承续大展不仅仅对中国本土的书法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它为中国书法走向世界指出一条必经之路:通过书法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真面目,并且让这些艺术瑰宝重新绽放光彩,进一步丰富当代世界文明。 张建会 谈到,承续大展对当代隶书的创作与发展带来很多有益的探索和深刻的启示。在古与新的历史交汇坐标上,大展主题“承续”用现代视角与古人对话、交流和融合,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深入传承和时代精神的深切感悟,激发创作灵感,注入新鲜的时代书风。

针对年度届展和主题展的现象与问题汇总,评议专家丛文俊谈到,任何书体、书家都有其特定的风格,亦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所在。缺乏明晰的风格意识,书法是走不远的。书法美绝非一技所能胜任,而书法之技的千变万化皆由其心,“不由灵台,必乏神气”,关键在于书家的素质。书家要以提升素质为第一要务,以审美带动技法,跳出功利性的域囿,才有可能使书法正本清源,有一个值得期待的希望。


评议专家李刚田认为,当代四十余年书法艺术繁荣发展身处以展览为引领的历史时期,要在肯定与拓展书法创作在技法与形式、创作审美气象方面成果基础上,增强书法创作中的文化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传统的深刻认识,从而强化展览时代书法创作的文化性。唤回传统文化精神、中华美学精神是时代给书法人提出的课题,在保持和发展当代书法在艺术形式、创作技法探索出新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强化传统文化精神对书法的内在支撑力。

(编辑:高涵)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