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月,意大利米兰都会被创意包围,街头、车站、码头……每一处都是设计界的集会场所。米兰设计周期间,整个米兰就是一场全球设计师的大party,来自世界各国的设计师、设计企业家、设计采购商们在此进行设计交流与交易。米兰设计周由全球最富盛名的米兰国际家具展发展而来,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经走过了51个年头。如今米兰设计周早已成为国际设计趋势的风向标,被人们称为设计界的“奥运会”和“奥斯卡”。正如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所说:“米兰设计周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活动,而是一个世界顶级设计文化和贸易服务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米兰设计周已经成为米兰的一张城市名片和文化窗口。”
有着50多年历史的米兰展,在2012年不巧跌入了欧债危机的泥潭,今年人们能看到的更多是沉稳保守型设计产品,产品多数外观简练、线条冷静、关注环保。此外,众多品牌开始展示设计和品牌发展过程。似乎是想再一次回到原点,静下来、想一想,调整行装,重新出发。即便如此,四月的米兰依然华服示人,设计能量强劲,人们并没有因为经济不景气而放弃用设计来改善生活的初衷。
梦想:走上国际设计舞台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无数次收拾行囊准备出发,试图走进米兰,实现融入国际设计大家庭的梦想,但每一次都因为水平欠佳,被组委会拒之门外。就连前去参观的中国人也常受到国际展商的不公平待遇,中国设计界已经被贴上了“抄袭者”的标签。即便如此,中国设计界并没退缩,似乎变得更加无畏。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经过多方努力,与米兰设计周就结为“姊妹设计周”达成共识,带领中国设计军团集体亮相米兰,希望可以在国际舞台上证明中国人也可以做原创设计。初次大规模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国设计人和设计产品表现如何,成为了人们关注焦点。其中既有行业内的狂欢,也有冷静的批评,更有“我们到了米兰,是否意味着我们牛了”的客观思考。但无论结果如何,至少我们走出了第一步,这一步意义非凡,走得坚定。
从2008年到2012年,中国设计界利用不同平台开始与米兰的交流,在“赛场外”敲了5年的门,终于在2012年入场了。据北京国际设计周筹备办公室副主任孙群介绍,以团队形式到米兰设计周上推广中国设计是从2008年开始的。当时以奥运会为契机联合了联想集团和上海的洛克菲勒建筑公司,在米兰做了一个“中国日”的活动。其中联想主要推广的是奥运火炬设计,洛克菲勒与米兰做了一个世博主题的对话。2009年,中国提出去米兰购买设计,做了“中国设计交易市场”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表达中国愿意为设计买单、尊重设计的形象。当时恰逢世界金融危机,欧美企业日子并不好过,这一计划很快得到了认可。那一年,在米兰中国不仅实现了买设计的初衷,更重要的是将中国设计推销给了世界。那一次,中国5位建筑设计师与世界知名品牌阿莱西合作的“止禁城”计划正式启动。这一计划经过两年最终完成,于2011年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进行成果发布,实现了“中国设计,意大利制造”。2010年,在米兰做的“超自然”项目,通过一个中国家庭空间展示了中国人的现代生活方式和中国原创设计。2011年,在米兰做的“卧游”展,通过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的不同生活方式对比,展示了一个多样的中国生活。2012年,北京国际设计周联合红星美凯龙和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一起带领中国设计军团前往米兰,并举办“坐下来”中国当代坐具展、B2B国际设计品牌对话、D2C红星梦工厂活动发布、米兰设计课堂等活动,介绍中国设计,搭建设计交流平台。
从2008年中国设计在米兰亮相,到2009年中国设计的表态,2010年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展示,2011年多样中国文化的呈现,再到2012年全面展示推广中国设计文化,5年来中国设计走向米兰的每一步都很扎实,似乎是一个周详的计划。但孙群客观谦虚地评价说:“其中的联系其实是人们在回头来准备自我表扬时才发现的,事实上这些主题都是根据每一年具体情况自然形成的。” 这种自然形成的主题被误认为是一个周密计划可能也正说明了不同阶段的中国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方向并没有走偏。
除了团队的努力,个人方面的努力可谓成果显著。中国设计师以个人身份亮相米兰总结起来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以中国设计师品牌身份受邀走进米兰。品物流行设计公司创始人、艺术总监张雷带领自己的团队,从2010年8月开始在余杭考察传统手工艺、传统生活方式,历经400多天,拜访了12个村落和8位手工艺师傅,研究了17个传统工艺,最终携10件作品,亮相2012年米兰设计周,并举办名为“From余杭”的主题展览。品物流行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个获得Salone Satellite Design Report Award全场唯一大奖的中国设计师品牌。
第二种,与国际品牌合作受邀参加米兰展。历经一年多的用户研究、概念设计、材料测试和模具调整,设计师杨明洁为意大利品牌NATUZZI所做的作品在米兰展主会场隆重发布。 NATUZZI集团为此作品专门设计展厅,杨明洁也因此成为了半个世纪以来首位在米兰展主会场发布量产产品的华人设计师。
第三种,集体形式跟随“坐下来”展走进米兰。此次展览由设计师朱小杰担纲策展人,邀请50多位优秀中国设计师,以“椅子”为题材,设计了80多件作品。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设计师用椅子讲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国家具给世界同行的印象是拷贝,希望这次展览会告诉人们:这是一种偏见。
现实:抄袭者让中国设计蒙羞
2011年米兰展上Fendi公司展厅门口挂出的拒绝中国人参观的牌子,着实刺痛了我们的自尊心。2012年这次全面展示,好像是一次雪耻。但正因如此,似乎显得有点急切。“坐下来”中国当代坐具展,作为此次交流活动的核心展览,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除了里程碑式的意义被人赞扬之外也受到了不少批评,但是这些批评并非恶意,只是业内人观点的表达,其中渗透着对中国设计的关心和急切。面对批评,孙群认为:“批评首先说明的是大家对这个事情很在意。像参加奥运会一样,在只有一个运动员参赛时,他所承担的注意力肯定是最多的,何况设计并非是竞技体育,我们并不知道这名队员‘能跑多快’,只有让他先到最高级别竞技场试一试才行。最重要的是坚持下去,长时间能和高水平选手过招,肯定会有长进,这个过程不能着急。我认为目前听到的批评都是怀揣善意的。”孙群坦言:“本次北京国际设计周与米兰设计周的交流活动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包括展品过多、空间少、筹备时间短、评判的标准不是很清晰等一系列问题,显得我们有点着急。这就像一个从来没出过国的人,第一次出国一定会带很多箱子一样,‘包袱’太重了。我们希望今后能少一点包袱,多一点交流,这也是大的方向,只要方向正确,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孙群在回答记者很多问题都喜欢用“箱子”作为比喻,这一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中国设计走向国际的诸多问题。
今年米兰呈现出了一个多样的中国设计。一边是受到世界关注的中国设计交流活动,另一边Fendi展厅继续拒绝中国参观者入内。愤怒之外,这一奇怪现象,令人不得不思考其中原因。孙群对这一现象这样解释:“中国设计界是多面的,有些人去米兰带了好多‘箱子’,急于证明自己,就像我们一样。同时,也有很多人带了很多‘箱子’,但都是‘空箱子’。出国的目的不一样,造成了对中国设计界的评价不一样。”这里所指的“空箱子”应该就是一直以来人们印象中的抄袭者带去的。要想转变中国设计在世界上的形象,这些“空箱子”一定要早日清除。
方向:放下包袱,努力前行
除了对北京国际设计周与米兰设计周交流活动的关注外,人们同时希望知道中国设计师的作品本身得到了怎样的评价。孙群告诉记者,他在米兰期间听到的评价总体是好的。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设计师本身的能力已经有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设计因为展示给世界的机会不多,从而给人更多带来的是不一样的风貌。因为中国设计师长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做设计,一旦走出去,就会给别人一个不同的面貌。这一点是优势,也是我们要正视的问题,当交流越来越多,人们对中国设计失去新鲜感的时候,是否还能对这些作品给予好的评价,这就要考验设计本身是否真的很好表达了生活方式和生活智慧。“从本次展览作品来看,中国的设计正在向关注设计本身转变。举例来说,20年前我们出国可能要带十个箱子,什么都想带,包袱很重。现在出国箱子越来越少了,包袱在减轻。中国设计也是这样,虽然包袱已经越来越轻了,但还有很多设计师老想证明自己是从哪来的、对世界是怎么解释的,老想给西方人上上课,给外国人讲讲中国哲学。但我认为这都是带‘箱子’的行为,什么时候中国设计师出国能像现在从北京到上海一样,中国设计才可能走向成熟。”
米兰展的口号之一是“The Real Design in Your Home”。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在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形势下,今年的米兰展少了过于华而不实的概念设计的原因。今年米兰展由概念走向实用,设计师更多关注细节,让人在不经意间获得惊喜。除此之外,这句话更能证明设计表达的是生活方式。曾辉认为,设计是链接生活与文化的跨界艺术,它比当代艺术更有生命力,所以设计已经在国际上被定性为一种引领性的创意领域。中国设计要想被别人接受,首先要让中国的生活方式让别人接受。但是这种生活方式要如何通过设计来传达,是一个难题。曾辉认为这正是中国设计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命题,“目前中国很多文化还停留在用传统的艺术载体上,这些艺术载体在当代生活中已经活力渐失。设计作为一种反映当下生活的艺术,如何去传达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急需探索的。但这并不是说,中国设计要一直用文化符号来强化自身特色,这样表面的符号附着,已经形成了‘假古董’文化,这是我们不想要的。事实上,只要是中国人做的设计,骨子里就能透出中国文化和格调,这需要设计师对自己的能力和中国文化有足够的自信。”卡内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院长Terry Irwin女士的话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这一观点,她说:“我们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隐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不引人注意,却无可撼动,这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也形成了个体与群体的世界观。不论设计者是否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事实上,我们的世界观都已决定了我们设计的内容和方式。”
扔掉“箱子”,无论是“空箱子”还是“满箱子”,是中国设计发展不得不经历的一个过程。要想实现这些转变,一方面需要实力,正如孙群所说:“如果是真正的好设计,没有不被认可的道理,问题是外部世界看不太到中国在设计,只看到中国人身上的实用主义和拿来主义,只看到了‘中国制造’的性价比。”“事实上,真正的好设计,一天不被看到,半年不被看到,难道一年、两年都会被一直忽视?中国设计领域被歧视、被看扁已经有些年头了,与其总是觉得冤屈,还不如奋起。虽然此次‘坐下来’的展览受到了一些批评,但这肯定是一个好的开始,从中不难看出中国设计界的努力。”除了设计师界自身的努力之外,朱小杰认为:“中国创造还有很多路要走,最主要的不是设计、不是制造、也不是世界认可问题,而是民族自尊的唤醒,美学的全民普及与媒体的关注。”杨明洁也同样认为:“中国并不缺乏原创力量,问题出在我们的设计产业还不够成熟。如果说缺乏原创设计,那意大利公司找我做设计不是自相矛盾吗?中国设计师的好概念,如何让工厂愿意创新工艺帮助实现,最后又如何做出好品牌找到好渠道推向市场,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想扔掉“箱子”,中国设计界需要朋友,出国不带“箱子”是因为有朋友在那面帮你准备好了所需。这也是促进中国设计与世界交流的意义所在。
未来:增强交流,取长补短
据曾辉介绍,即便处在欧债危机期间,今年米兰设计周期间意向达成的贸易额也达到了40亿欧元。这一数字,再一次证明了米兰设计周对全世界参展商、采购商、设计师的号召力。相比之下,2011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虽然没有做最后的成交量统计,但从设计周期间直接签约达成的1.58亿人民币的数额来看,我们的设计交易还有很大空间可以开发。米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设计集散中心,这也是北京的努力方向。“努力搭建设计交易平台是北京国际设计周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之一,但要想让北京成为国际设计文化集散中心,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也许我们不需要50年,也许是10年,至少到时北京会成为亚洲设计文化集散中心。”曾辉说到这里,显得信心满满。
设计的能量需要产业转化才能被放大,只有通过产业转化才能用设计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只有让设计成为好生意才能实现设计与产业的良好互动。让艺术与科技结合、艺术与民生结合,让作品变为产品,正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重要原则和理念。为此今年在米兰的D2C项目推广和B2B交易大会,更像是中国设计界对世界的一个宣誓,告诉世界中国是多么愿意尊重设计、为设计买单;是多么希望能够推动设计的健康发展。本次B2B项目实现了对世界知名设计产品的中国引进,帮助知名企业进入中国。曾辉告诉记者,只有让更多的优秀品牌进来,才能让中国逐渐变成设计文化交易中心。这就相当于,我们要办高水平运动会,没有高手参加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买进来的同时,我们也通过D2C项目的推介,实现了为设计师搭建平台,推广中国设计。马岩松和张珂都在和意大利品牌谈合作的事情。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艺术家、建筑师被外部世界接受更容易些,可能是因为他们没学设计,他们一开始可能就没带“箱子”,属于玩票,反而变得能够轻松表达,能找到问题和好玩的解决问题方法,这也给我们中国的设计教育敲响了警钟。
只有买卖设计的观念被普遍接受,才能实现中国产业升级。曾辉认为,长久以来中国人都认为设计是增加产品附加值的一种手段。事实上,人们一直在进行设计消费,只是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到。目前人们更关注的是“物”本身,但“物”根本就不值我们买它所花费的价格,我们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在为设计买单。事实的确如此,假如我们花费100元买一件衬衫,很可能它的材料、人工和流通成本只有20元,剩下的80元我们买的是品牌价值,也就是设计。现在设计已经成为了产品的“核心价值”而非以往认为的“附加值”。
米兰设计周无疑为北京设计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也为中国设计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如何办好中国设计活动,发展中国设计,除了学习之外,我们更需要思考,只有不断修正我们的认识,在发展中能时常慢下来、静下来、最好坐下来想一想,才能让中国设计健康发展。
链接LINK
意大利设计的特点是能将实用主义、技术知识和坚实的古典文化相结合,充满想象力,富于人性和诗意。意大利设计师能与工业界保持密切联系,并将革新融入他们的设计。
设计是意大利文化、艺术、政治的有机组成。通过短短半个世纪的努力,意大利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工业大国,而它的设计在促进国家繁荣富强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工业化进程中,意大利人一方面引进现代生产方式,一方面尊重传统工艺。正是因为他们对民族特色的坚守,成就了他们独特的设计力量。如今“意大利设计”已经成为了“杰出设计”的同义词。
在意大利设计发展的进程中,米兰家具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米兰家具展自1961年首次举办至今已经举办了51届。整个展会包括米兰国际家具展、米兰国际灯具展、米兰国际家具半成品及配件展、卫星沙龙展等系列展览。各展览发展历史如下:
1961年,米兰国际家具展开始创办;
1974年,增加厨房家具展;
1976年,增加国际灯具展;
1982年,增加国际办公家具展;
1989年,增加国际装饰配套展;
1998年,增加国际青年明日之星沙龙展;
2000年,发展成为“米兰设计周”。
其中,灯具展每逢奇数年举办,厨房家具展和办公家具展逢偶数年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