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闹着静谧,开放的收藏——美国“艺术名片”一窥
艺术交流 VOL.03/2012|文 / 张爱红

    在这个无比强调自由和民主的国度里,艺术也以前所未有的洒脱和奔放,可以容纳各式各样的批评。多元文化共生的背景下,各国艺术在这里汇集,纷繁中保留着各自的艺术个性,不随流、也不盲从,只顾兀自地欣赏停留在此的倒影,哪怕只有片刻。

    美国街头,商家以艺术形象进行促销

      虽说艺术无国界,但在不同文化的国度里,艺术的氛围还是有所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艺术氛围也长久蕴育着不同国家的艺术特性。相比中国艺术氛围的闹中取静,美国的艺术氛围更为喧闹、热烈,我们可以将之视为活跃,也可理解为聒噪——在这个无比强调自由和民主的国度里,艺术也以前所未有的洒脱和奔放容纳各式各样的批评。多元文化共生的背景下,各国艺术在这里汇集,纷繁中保留着各自的艺术个性,不随流、也不盲从,只顾兀自地欣赏停留在此的倒影,哪怕只有片刻。

      在美国,艺术的印迹不经意地就遍及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学院中的艺术讲堂,还是博物馆中陈放的艺术史,抑或是教堂中庄严的弥撒乐,以及社区民众自发组织的艺术节,浓烈的艺术氛围遍布于社会的各个区间,同时又打破了各个社会区间。似乎美国人的平等观念也不自觉地影响着这里的艺术,在忽略着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界限。

    名片一

      学校中的艺术教育

      美国的许多大学对艺术课程的设置极为细化,研究也强调以精、深、细为主。就密西根大学来说,在艺术史论系中,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课程细分为不同国别,如法国艺术、德国艺术、中国艺术、日本艺术等。每位艺术史论系的学生都要有一到两门坚实的艺术技法,即非常强调技法与理论的相通。校园的风景处或者艺术博物馆中经常见到有学生在写生或临摹作品。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课程分为讲授课和自学课(Independent study)两种。自学课主要是导师提供一部分参考书,设置几个议题供大家选择,然后引导学生如何作研究。此外,除了课上教育,每学期不同的专业都有相应的讨论班(Seminar),一般是邀请业内著名的学者来讲座,然后大家参与讨论、互动。也有的是组织讨论班的主持人提前预告某个主题,届时所有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博士生的讨论课更侧重自己找议题,然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让其他师生参与评点、提示。美国大部分院校的艺术类博士课程都明确设置到6年,即6年制。如密西根大学艺术类博士课程就明确规定了第6年要完成的学术任务,如外出会议、完成博士论文初稿等。因而,美国的博士生用6至10年毕业的大有人在。在学位服上,艺术类区分比较细。硕士服不像国内艺术类的和其他文科硕士一样,都是粉红领的那种。美国的艺术硕士分美术类(Fine Arts)和音乐类(Music)两种。美术类的是白色的领,包括美术、设计、艺术史等;音乐类的才是粉色领,包括舞蹈在内。博士学位服艺术类的是大红色的领子,全黑色的袍身,显得特别庄严。有意思的是,硕士服和博士服价格相差很大。一般硕士服在80美元左右,而博士服则要480美元左右。由此看出,博士的“含金量”确实比硕士要高一些哦!

      当然,较好的大学其艺术氛围也较好,似乎艺术品位已成为名牌大学的标志之一。如密西根大学的校训中就直接把艺术放在了重要位置,“Art,Science,Veritas”(艺术、科学与真理)。每年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一流艺术家在各大名校举办各种艺术展览、音乐类演出以及各种艺术理论类讲座。而且几乎所有的艺术展览和演出都面向校外开放,许多市民也慕名前来。可以说,在美国,艺术几乎是不分校内、校外的,学校艺术与社会艺术是贯通的,艺术是全民的艺术,特别注重与普通市民的互动。我把这种艺术现象“简单”投射到美国的校园建设上:美国的高校大部分都没有院墙,校园内外没有明显的区划,部分院校仅以树木植被作为简单的区隔。学校的大门也是极为简略,只有学校名称和校标。到过的哈佛、耶鲁、芝加哥、康奈尔大学等名校都如此。这与国内高校大部分都设有庄严的大门、高耸的院墙是不太相同的。

      名片二

      艺术博物馆中的藏品

      艺术藏品是艺术凝固的历史,是活态的现实。美国的艺术博物馆我粗略归纳为政府、学校和私人三种。政府性质的如美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位于华盛顿,分为东馆和西馆,东馆外形是由贝聿铭设计的三角形的现代风格,主要收藏现代艺术品,西馆是鲜明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主要收藏中世纪以来的绘画和雕塑作品。还有位于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也是属于国家性质的。该馆分3层,共18个展厅。服装、兵器、乐器、美术类的展品都有,历经原始艺术到20世纪几乎所有的经典作品。当时去参观时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看了不到10个展厅。私人博物馆有阿肯色州的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The 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纽约的弗里克收藏馆(The Frick Collection)等。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由加拿大建筑师萨夫迪(Safdie Moshe)设计,由沃尔玛公司的女继承人爱莉丝?华顿(Alice Walton)投资并提供收藏展览。该馆坐落于奥索卡山脉海拔3500米的一个小城市,其中部分馆是免门票的,目前可供参观的仅是美国的一些早期油画和雕塑作品。弗里克收藏馆位于纽约上东区,在70街和第五大道的交叉口处。凭美国的学生证参观只用了10美元,据说午餐时间去的话还可以免费。这个收藏馆是弗里克的豪宅,里面是弗里克夫妇生前的所有私人藏品,其中包括许多经典油画和收藏的法国路易十六王后的珍宝首饰。室内装修和家具是典型的洛可可风格。主客厅是提香的一幅作品,印象中应该是《戴红帽的男人肖像》那幅油画;客厅西部美术馆还有一幅伦勃朗的自画像。里面收藏的法国王室的珍宝首饰更是精美绝伦:精细的雕工以及黄金耀眼的光芒都处处显示着路易十六王后的奢华。学校类的艺术博物馆如芝加哥美术馆(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就属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的一部分。芝加哥美术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美术馆,建于1891年。去参观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里面的古代欧洲家具展览。有几件家具的形制特别像中国明代的家具风格;也有几件特别具有科技感,桌子的四脚都装有小滑轮,非常方便移动。此外,许多综合类大学都有自己的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就有几个艺术博物馆,如福格艺术博物馆(Fogg Museum)和Sackler博物馆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艺术藏品都非常经典。此外,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宾西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密西根大学艺术博物馆等也都收藏有许多名家的经典作品。当然,学校中的艺术博物馆所有权属于学校,但投资兴建包括其中的展品有的是州立的,也有的是私人捐献的。所以区分也是相对的。

    名片三

      教堂艺术的崇高

      宗教是大多数美国居民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和社交手段之一,其中基督教和犹太教在民众中传播最广。此外还有少数人信仰佛教、伊斯兰教以及一种新兴的宗教巴哈伊教。无论哪种宗教,教堂也往往成了蕴育艺术的场所之一。以往我们在美术史、音乐史、建筑史中就已经了解到了宗教与艺术发展、艺术传播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历史的视角看,宗教是西方艺术发展不可或缺的推手,抚育了艺术轻盈的灵魂和鲜活的生命。在教堂中,我们从绚丽的彩色玻璃窗和庄严的弥撒乐中感受了属于艺术的那份坚定和痴迷。尽管在这里,艺术仅仅是指向上帝的。这似乎从感性层面回答了另一种形式的艺术本体论:艺术因信仰而存在,因信仰而崇高。

      走进居所或学校附近大大小小的教堂,你都会发现教堂内的各种艺术元素:彩色穹顶画、玻璃窗格画以及不同风格的唱诗班奏乐。无论是哥特式教堂高耸的塔尖还是罗马式教堂高大的圆穹顶,宗教艺术也包裹在了厚实的建筑之中了。衬着夕阳的晚霞,颇有米勒的油画《晚钟》中的那般宁静与肃穆、虔诚和想象。此刻,所有的理性都已土崩瓦解,任思绪的流随意地流淌,无意识,也无目的……竟体会到了艺术的自由!——艺术的崇高,也许真的是应验了康德那句“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哲思吧。

      名片四

      社区艺术节的狂欢

      社区比学校更注重艺术节欢乐的气氛,形式也灵活多样,一般围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来进行,比如美食节、化装集会、各种花市节等,通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社区艺术节大部分是社区委员会牵头组织的,也会有一些合作委员会如银行、商业部门、地方政府的赞助,提供一些资金、设施、场地和政策的支持。

      一般较大的城市艺术节比较正式一些,艺术性也更强。如拥有迪斯尼乐园的城市奥兰多就有一年一度的奥兰多艺术节。艺术节在每年的3月份举行,场地设置在附近风景优美的公园中,为期3至5天。在艺术节上可以看到各式手工艺品;各种油画、数码艺术、雕塑、合成材料艺术品也应有尽有,特别像国内的“庙会”。因此,有人会把艺术节“County Fair”翻译为“庙会文化节”。露天的街头艺术节大部分是展览加销售型的。各个艺术行家们支起不同颜色和形制的帐篷,把自己比较得意的作品摆放在里面,有的直接把价格标在了上面,等待前来游览的人中意自己的宝贝。当然,在游览时拍照一般都是不被允许的。美国人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在拍照前都要事先和他们商量,在得到允许后才可以拍几张。

      社区艺术节中也有街头音乐节,风格多是摇滚乐,小型乐团较多,几人轮流助兴,比较High,会持续1至2天。市民参与度很高,往往一家老小都会出来观看。顿时,草地上、树荫下人群熙熙攘攘,各种杂耍也应景出现在现场。红鼻子的小丑、长腿的Uncle、野性的美女驯兽师、嬉闹的儿童,还有周围的Policeman,都在艺术节的气氛中迎着夏日的节奏狂欢起来。

      其他地方性的社区艺术节,如德克萨斯州的斗牛节、密西根的郁金香花市节、福罗里达州的草莓节也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幽默、风趣的场景设计似乎告诉来这里游玩的人:你们都是一个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也正如许多赴美的华人所形容的:美国人似乎真的很像一个天真、欢乐的大男孩。

      (本文作者系山东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博士后)

    QQ截图20191218095852.png
    VOL.2/2019
    QQ截图20191218093517.png
    VOL.1/2019
    1.png
    VOL.4/2018
    1.png
    VOL.3/2018
    VOL.2/2018
    VOL.2/2018
    1.png
    VOL.1/2018
    VOL.4/2017
    VOL.4/2017
    VOL.3/2017
    VOL.3/2017
    VOL.2/2017
    VOL.2/2017
    VOL.1/2017
    VOL.1/2017
    VOL.1/2014
    VOL.1/2014
    2013_4
    VOL.4/2013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