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游历过14座世界各地城市,不久前曾在香港引起巨大关注的“大黄鸭”,9月6日作为“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宾城市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的赠礼项目,正式亮相北京园博园。9月7日是它亮相园博湖的首个周末,游客明显增多。开园仅1小时,就有1.1万人涌入园博园,全天共接待了5万多名游客,想必北京观众一定会让追鸭风潮掀起新的一股巨浪。为了更好了解“大黄鸭”,本期杂志将带读者走近“大黄鸭之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
如果说公共艺术的好与坏要用观众的反响来判断的话,弗洛伦泰因·霍夫曼的作品一定在受欢迎榜上名列前茅。人们往往在得知有霍夫曼作品展出消息的第一时间跑去观看。甚至一名女性观众的车都滑落出了海港,因为她急于观看“大黄鸭”,以至于忘记了拉手刹。
就爱做“大”作品
霍夫曼一点都不担心人们评价他的作品只是大而已,或许可以说,他觉得无所谓人们怎么评价。他说,在很久之前他就开始创作大型艺术作品的历程,当时他还在读大学。当时,他和几个朋友开了一间公司,为了能在暑假期接到画壁画的生意,一个商人雇佣他们给他的从来没用过的核电站画壁画,霍夫曼和他的伙伴们绘制了一幅15000平方米的大壁画,就画在那所核电站的冷却塔的侧面。霍夫曼谈起当年的感受显得十分兴奋,爱说:“当时我们很年轻,我们并不会失去什么,那种感觉真的太棒了。从一开始我们就有想要的所有设备,油漆、起重机、升降机,我和伙伴们在户外工作,还能时不时与观众互动,这一切对于我们的工作的至关重要,这一切都让我感觉很舒服。事实上所有我做的大型公共艺术项目的成功关键,都是需要事先搭建一个能保证愉快工作的平台,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很好的完成他们的前期策划工作,各司其职。否则,我可能会花费所有的时间来沟通政府官员和城市管理者而非艺术创作。”
习惯用当地材料做大型装置艺术
霍夫曼认为,从展出地点取材,对于他的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材料会让当地的群众很好的把作品和他们自身感受联系在一起。如果想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并让作品能够深入人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们拉入作品之中,这其中用他们熟知的材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他经常喜欢用不同的视角来展示观众们熟悉的元素,比如在巴西用人字拖组成“胖猴子”,在瑞典用当地生产的木瓦制作“大黄兔”,这些案例中当地人们熟知的元素都是作品展出成功的关键。
观看霍夫曼作品的人们往往都不吝惜他们的人情,并会努力尝试更加接近作品。霍夫曼曾用40000个塑料袋完成的大型作品,只在法国里昂展出三天。这是因为这件作品的主题是关于塑料的自然分解、污染以及消亡的,所以他只适合展出很短的时间。
事实上,霍夫曼认为这个时间概念是作品本身的一部分,尽管很多人认为这样很疯狂:用了两个月做出来的作品,仅仅存在了三天的时间。霍夫曼经常告诉他的实习生,他们在项目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经历是不可避免地会被遗忘的,只有作品的最后结果才是人们会一直记住的。
当记者追问,如果在作品展示过程中,不允许拍照,那要怎样证明当代艺术中曾经存在过这样一些大型艺术作品呢?难道只有记忆就足够了吗?
“这是一个好问题。给我一些时间,也许我会拿出一件作品,不让人们拍照。我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意。我正在想做一个超大雕塑,用黑色涂满内部,人们要用手和膝盖爬着进入其内部,他们不知道自己将爬到什么地方,但是他们要越接近彼此越好,我曾经想到过这个概念。”如果做这样一个巨大的、让人印象深刻的雕塑会很有趣,人们无法拍照。但话说回来,在我工作一整天后,我还是希望观众能把我的工作成果发布到社交媒体上,即便他们无法拍照发布,我也会自己做这件事情。
当提到作品拆除话题时,霍夫曼显得很豁达,在他看来控制自己的作品从建立到拆除的整个过程是很重要的。“每当要拆除的时候,我还是会感到一点悲伤,但事实上失去一件作品也应该是这件作品生命周期的一部分”,这会让他的作品拥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也许正是这种善于将作品与生命连接的思考方式,让霍夫曼的所有组品都显得那么易于亲近,富于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