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家周洁茹写美国赫斯特家族的古堡,细细描述那些“散发着浓郁气味的古董”,用这样的语词描述当下的文艺交流样态,非常贴切。在留尼汪这个“印度洋的屋脊”展现青藏高原“世界的屋脊”的摄影、美术与表演艺术精华,或者从德国指挥家指挥于魁智的京剧《大雪飘》所衍生的“文化碰撞”,是艺术交流的鲜活味道;当代中国观众如何从文物与艺术作品中体味100年前影响绵延深远的十月革命,当代人如何观照“吴门四家”的风华流变,或者丽水国际摄影节上关于VR的世界摄影人大讨论,那些或许都是文艺交流散发出的不同“味道”。
12月中旬,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去世。1971年,20多年未曾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乡愁》。40多年,这首诗在海内外华人间被广为传诵。如今再读《乡愁》,可以说,它也凝固成为一种浓郁的文化味道。文艺交流的味道到底是怎样的,或许只有那些情绪极其细微敏感的人才能捕捉得到——这是不同文艺感官之间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