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五百年
——兼论“明四家”
北海 (油画)颜文樑
古今吴门画作跨越时空对话——由中国美术馆、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回眸600年——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绘画特展于11月30日至12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等作品164幅,展现了“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艺术风华。本刊刊发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国强的文章,以展现吴地艺术“兼容并蓄、多方融合、含蓄蕴藉、以道统艺”的特征。
苏州是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自春秋吴国建城以来,距今已有2500多年,文化积淀也十分丰厚。近500年的明清时期,苏州更成为全国农渔业、工商业经济的重心和文化艺术中心,其文化艺术昌盛的主要特色是综合实力强,门类齐全,发展持续。最盛名遐迩的,苏州是工艺之邦,瑰丽精细的苏绣,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玉雕有“鬼斧神工”之誉;桃花坞木刻年画是南北三大民间木刻年画流派之一;还有他处无及的苏裱、富于变化的苏州折扇、活泼生动的虎丘泥人、高雅绝俗的苏式家具、玲珑剔透的红木小件以及缂丝、剧装戏具、民族乐器等。苏州还是园林之城,据统计明代园林多达270余处,清代园林有130多所,有“城里半园亭”之说。苏州又是状元之乡,清代出状元26名,占全国总数的22.8%。苏州更是诗、文、书、画文坛的重镇,明代有号称“吴中四杰”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吴中四才子”的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戏剧作家李玉等。尤其是明代中后期的吴门书画,名家辈出,流绪不绝,其中有号称“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以及由沈、文创立的“吴派”诸家如文嘉、文伯仁、陆治、钱谷、周天球、陆师道等画家;称为书坛“吴中三大家”的祝允明、文徵明、王宠;影响所及,在明末清初,画坛还形成了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号称“四王”画派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以及由他们所创立的“娄东派”“虞山派”诸家,流绪直至清末民初。
明代从成化至嘉靖年间(1465年-1566年)的明代中期,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崛起了一批画家,他们取代明早期的“院体”“浙派”而主盟画坛近百年,代表人物有号称“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以及由沈、文创立的“吴派”诸家,这些名家的弟子、传人络绎不绝,成员达百余人之多,为明代阵容最大的画派。
其实,在吴门画坛异军突起之前,苏州地区已经聚集了一批颇有知名度的画家,他们主要继承“元四家”的文人画传统,代表画家稍早的有徐贲、谢缙、王绂等人,为元明之际的传承人物,稍后的杜琼、刘珏、姚绶、沈贞吉、沈恒吉等人,则直接影响了“吴派”创立者沈周。这批文人画家堪称“吴派”前驱。
明代中期的“吴门四家”中,沈周年岁最高,文徵明师事之,唐寅也受其影响。沈周早年受伯父沈贞吉、父亲沈恒吉的家庭熏染和老师杜琼、刘珏的亲自指授,最初即接受以“元四家”为主的文人画传统。40岁以前,沈周宗王蒙,兼取董、巨,作品景致繁复,结构严谨,笔法工细锐利,风格精谨缜密,史称“细沈”。40岁以后至58岁,逐渐转为“粗沈”风格,泛学诸家,主宗黄公望,从精工的盈尺小景,渐拓为粗枝大叶的大幅,并形成集诸家大成、呈苍润雄厚的自身风格,他最倾心的是董源、巨然、李成和“元四家”,入选的《仿董巨山水轴》,绘于47岁,即反映了由细入粗的转变阶段风貌。沈周58岁时自号“白石翁”,此后20余年可称晚期,他醉心于吴镇,用笔更为粗简,常常率意而为,下笔粗重,时出侧锋,于遒劲中见浑厚;墨色也趋酣畅,多湿笔渲染,富浓淡变化,于简率中见苍茫,其粗笔山水已达炉火纯青,如入选的《沧州趣图卷》即为晚年代表作。
文徵明与沈周共同创立“吴派”。他的山水画也可分为三阶段,早期从30岁到44岁以前,他原名“壁”,42岁改为“徵明”,44岁弃“壁”不用,故改名前可称早期。此阶段曾师事沈周,兼学赵孟頫、王蒙,无论青绿或水墨,均以工细为主,时称“细文”。青绿山水主宗赵孟頫,兼取赵伯驹和赵伯骕,并融入“元四家”和“二米”笔墨,形成丰姿多彩、行利相兼的小青绿山水风貌;水墨山水则取王蒙的缜密、黄公望的虚灵和赵孟頫的秀雅,构成俊逸秀润的风格,作于60岁的《漪兰室图卷》就反映了这类面貌。60余岁至90岁晚期,兼长粗细两种画法,本色的细笔画更见精工,粗笔画又更趋苍劲。在沈、文共创的“吴门画派”中文徵明的影响更大,追随者也更多。
唐寅和仇英与沈、文有所不同,两人并非是纯粹的文人画家,故亦非“吴派”成员。唐寅出身商贾之家,少习诗文,负才气,与文徵明、张灵、都穆、徐祯卿等文人为友,29岁乡试曾得中第一名解元,是位典型的文人。后进京会试,因受科场舞弊案牵连,断绝了仕途,遂以卖画为生,成为职业画家,故而他的画风中兼容了文人画和专业画的特色。他的画技艺全面,山水、人物、花鸟各科兼善,工笔、写意、白描、水墨、设色诸法俱精,面貌多样,行利相兼。就山水画而论,30岁以前属其早期,受沈、文等吴门文人画家的影响,多宗元人传统;30岁至40岁的中期,成为职业画家后,曾师事老画家周臣,主宗南宋“院体”,笔墨变为刚健劲峭,然也保留了早期细秀清润的特点;40岁至54岁的晚期,逐步形成本色的细笔山水面貌,熔南北采于一炉,如盛大士《溪山卧游录》所评:“伯虎参松雪之精华,其皴法虽似北宗,实得南宗之神髓者也。”典型风格是:景色简约清朗,近景突出,远景简略;用笔多细劲中锋,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刚柔相济;皴法变化丰富,短斫、长皴、顺锋、逆毫、方折、圆转交替使用,不辨何种皴法,却杂而不乱,穿插有序;墨色淋漓,又具层次,满布全幅却不显迫促,具秀润和空灵感;总体风格谨细绵密,平淡清远。《双鉴行窝图册》作于50岁,反映了其晚年细笔典型面貌;《事茗图卷》则更多集大成技法,近景湖石、松树仿北宋李郭画派,远山渲涮又近南宋夏圭拖泥带水皴,中央的屋宇、坡台则似元人和文徵明,此图当属中晚期过渡时期作品。
仇英出身贫寒,当过漆工,后习画,青年时代拜周臣为师,故他与唐寅是师兄弟。开始主宗的当是周臣专擅的南宋“院体”画风,后结识文徵明,又与吴中诗人、文人书画家王守、王宠、文彭、文嘉、文伯仁、彭年、陆治、陆师道、周天球等人交往,深受“吴派”熏陶,风格逐渐由刚劲严整转为清逸秀润。中年时他还在大收藏家项元汴处馆居十余年,后又至昆山收藏家周六观家作画,饱览他们珍藏的大量宋元名家真迹,画艺大进,传统功力精湛,尤其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深得宋人三味。《临萧照高宗瑞应图卷》即是他较忠实于原作的摹古作品,完整的六段场景可补已缺佚的肖照原作之失。仇英和唐寅堪称职业画与文人画兼容的画家,故虽未形成流派,却雅俗共赏,士商皆宜,在当时也有不少传人,声誉不逊于沈、文。
由沈、文创立的“吴派”,则代有传人,阵营强大。沈周已有较多追随者,家传子孙有沈豳、沈召、沈轸、沈丝、沈泸州、沈颢、沈湄等人,学生和传人有文徵明、张复、项承恩、盛时泰、吴麟、周用、雷鲤、陈铎、陈焕、陆文、喻希连、孙艾、宗周、谢时臣、陈天定、杜翼龙、朱南雍、李著、徐弘泽等人,其中佼佼者为文徵明,有“出兰”之誉,谢时臣亦自具创意,享有时名。谢时臣擅画山水,善作巨幛大幅,喜绘高俊雄伟的名山大川,运笔纵横,设色浅淡,颇得沈周苍劲之力和磅礴之势,唯过于外露,有“浙派”霸悍之弊。《溪亭逸思图轴》即反映了他的典型风格。
“吴派”自沈、文学生辈以后,许多作品陈陈相固,毫无新意,日趋衰微,如清方吉偶在《题杜琼山水卷》中所评:“有明一代,高手出吴门,末流亦在吴门。”然在晚明,苏州画坛受董其昌影响,也出现了一批向“松江派”兼拢的画家,如邵弥、卞文瑜等人,达到一定成就。还孕育出一些描绘城市世俗生活的人物画家,如李士达、袁尚统、张宏等人,他们的风俗画也为苏州画坛重新注入了新风和活力。
仅以绘画领域这一门类,来纵观苏州五百年的历史发展,就可领略其厚重深邃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博大的文化内涵。画坛五百年来人才辈出,代现巨匠,一脉相承,传绪不绝,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悠久而灿烂的吴地文化。传布、总结、研究和继承优秀的吴地文化,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必将为新时期苏州的文化建设作出有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