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聪:新意栖四弦 天籁落指尖

时间:2013年05月23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徐歆芷

  弹、挑、泛音、轮指、推、拉、吟、揉,纤细的手指在四根琴弦上翩翩起舞,白色蓬裙上映照出花朵绽放蝴蝶纷飞的影像。一曲弹罢,全场掌声雷动。这是5月12日晚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内,“指上天下——中央民族乐团赵聪琵琶专场音乐会”的演出盛况。

  出生于音乐世家的赵聪,从小跟随母亲学习琵琶,后来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李光华教授,打下了深厚的古典琵琶基础,但是,“创新”却一直是她身上的一个特别标签。

  毕业后,赵聪顺利进入中央民族乐团,“我坐在团里就在想,这些曲子从小就会弹了,难道还要一直弹到退休?”不安分的赵聪开始探索创新,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

  《新编十面埋伏》可以算是她的成名曲,她和作曲家马久越合作,用时尚的电子音乐伴奏,配合强劲的鼓点,为琵琶传统曲目《十面埋伏》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首演是在韩国的首尔,当时两万名观众听完之后一同起立鼓掌。“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播出的时候我心中非常忐忑,不敢看,没料到现在这首乐曲已经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喜爱。”赵聪说。

  “演奏传统乐器,需要不需要创新,这是很多演员一直思考的问题,而且跨出创新这一步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危险与成功并存,也是许多人不敢创新的心理障碍。但是我觉得创新是一条不能不走的道路。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在创新的道路上,赵聪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几乎没有碰过壁,当然,她认为对于民乐而言,首先应该先把传统学好,以后再谈创新。

  为了准备国家大剧院的这场音乐会,赵聪准备了很久,几乎每一个音符都是反复练成的。“很多曲子都有我的心血在,有的华彩部分是我自己写的,我的艺术符号鲜明地体现在里面。”现场演出的几首曲子里,《观·音》、《飞天琵琶》、《旗袍》、《云想·花想》、《时光的流苏》、《太极》等,都是为了这场音乐会才写的新作,赵聪说,她希望能通过这次音乐会为琵琶演奏多留下一点作品。

  “和西洋音乐相比,中国民乐的曲目实在太少了。我想写的,不是那种简单的曲子,而是希望其中有中国文化的厚重体现。”当然,这谈何容易。南音琵琶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了在音乐会上展现南音琵琶的意境,她特意跑到福建泉州拜访了南音琵琶高手,苦苦练习。于是,我们看到,音乐会的开场,赵聪身着红色宽袍,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在绳幕后面演奏起这种风格古朴、音色独特的琵琶,其悠远的境界,令人久久不忘。

  除了曲目之外,赵聪还探索演奏形式的革新。“传统演奏只是坐在那里静静地弹,而对于新一代的演奏家来说,是不是可以加入一些活跃的表演在里面?这就是我想要尝试的。”在演奏《时光的流苏》时,她利用全息立体投影,呈现出了“一个人的三重奏”和“三个人的独奏”这样的人影对话效果;在舞台上,她还表现了“焚香琴”的景象,沉香点燃中,神圣美妙的东方仪式感顿时被生动地营造出来。

  “一场音乐会,不仅好听,更要好看、好闻。”赵聪这样说。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