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二为”和“双百”——我国文艺创作呈现全面繁荣景象

时间:2011年11月17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白瀛、廖翊、璩静)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把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体制改革日益推进,文化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空前活跃。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文学艺术事业呈现出健康发展、全面繁荣的景象。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中国作协于2010年开始实施“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制度。参与定点的作家,深入县级以下基层单位,涵盖农村、农场、山区、牧区、民族自治区域、工矿企业等。入选作家计划创作的选题包括历史、文化、生态、民族、农村生活、红色历史等多个方面,既体现了弘扬主旋律、积极向上的基调,又确保了题材风格的多样性。

  2010年第一批定点深入生活作家拟创作长篇作品19部,其中王昕朋的《北京户口》、葛水平的《匠人》、薛舒的《问鬼》、霍竹山的《秦直道野人》、陈铁军的《涂炭歌》、曾哲的《大迁徙》等长篇小说,布仁巴雅尔的长篇报告文学《牧歌草原日出早》,杨勇的组诗及笔记小说《农事诗》,于晓威的系列短篇小说等皆已创作完成。

  作家李迪在定点深入期间七赴定点地丹东看守所,两次在看守所过春节,他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出版后深受好评。作家胡冬林在长白山定点体验生活期间,“基本过着半个森林人半个写作者的生活”,但“这收获巨大并乐在其中的生活与创作方式彻底改变了从前沉闷的城市生活”。目前,胡冬林已创作出十余万字的散文,在《人民文学》《十月》等报刊发表。作家薛舒在上海周边的农村定点,不仅参加各类文化下乡活动,也在村委会蹲点,走家串户,亲见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优越和弊端,并将采集的众多素材构筑为长篇小说《问鬼》。

  2011年第二批定点深入生活作家拟创作长篇小说14部,截至目前,王松的长篇报告文学《八月槐花香》、徐刚的长篇人物传记《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都已付梓出版并召开研讨会,作家郭严隶、曾小春、薛媛媛已完成初稿,作品也将于近期出版。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作协组织开展了“走进红色岁月”采访采风活动,组建6个采访采风团近百名作家分赴河北西柏坡、江西井冈山、江西瑞金、湖南韶山、贵州遵义、陕西延安等地,寻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足迹。至目前,大部分作家已完成相关选题的创作,部分作品发表或出版后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和好评,如关仁山的《信任——西柏坡纪事》、张品成的《红药》、杨少衡的《地下党》、马步升的《革命切片》、降边嘉措的《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胡启明的《韶山:中国特别支部》、陈启文的《为了听到人民的声音》、峭岩的《遵义诗笔记》、王剑冰的《走进那个岁月》等。作家王松在参加“走进红色岁月”之后,以江西赣州的革命历史为背景,完成共计40万字的11篇中篇小说,在全国各大文学刊物上集中发表,其红色题材长篇小说《红》出版后更广受关注。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