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岁马街书会如何老当益壮

时间:2012年02月0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董大汗

  “今年家里有事来晚了,没找到好位置,没亮上书实在遗憾,明年我一定早来!”河南省汝州市的韩爱华失望地对记者说。放眼望去,虽与极盛时期难以相比,但马街书会现场人如潮涌。正月十三,立春。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城南7公里的马街,天气虽然依旧寒冷,但难得的是没有雨雪。一大早,各地说书艺人或独自一人,或三五个人为一组,负鼓携琴,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参加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一望无际的麦地里,艺人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台,打起简板、拉起琴弦,以曲会友、交流技艺;观众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稚气未脱的孩童,前簇后拥,或站或蹲,此处听一曲,彼处听一段,欢乐在马街书会上四处蔓延。而关于具有700年历史的马街书会如何再现辉煌、老当益壮的思考,也在这欢乐中进行着。

70岁的郭金柱今年是第30次亮相马街书会。据他介绍,每年正月十三马街的天气都不好,可是不管刮风下雨,只要身体好,大家都会如期而至,如果不来的话,心里总觉得不得劲。

  对于民间艺人来说,来马街参加书会是一种自发的、自愿的行为,没有任何组织形式,也不受任何约束。但据马街书会艺人登记处工作人员介绍,绝大多数艺人只要赶过一次马街书会,如无特殊事情,总是年年要来。在艺人的心目中,马街书会已成为自己这个行当、这个营生的节日。宝丰县文联主席赵民强说,马街书会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除了艺人自身传技、学技、团聚、朝拜等原因外,还有就是宝丰、鲁山、卢氏一带有唱灯书的习俗,而书会为唱灯书提供了阵地和条件。另外,马街书会在当地群众心目中同样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每年一过春节,马街村及周围三里五村的老百姓便准备食宿,打扫院落,迎接八方艺人前来居住。

  “亮艺卖书本是艺人们赴会的主要目的,但许多人并不把能否成功看得很重,有的艺人到这里就是为了见见同行、师傅和师兄弟,互相询问一下一年来各自的情况。”赴会20余次的民间艺人马怀玉告诉记者,“我们这些唱坠子的艺人常年分散在各地,很难有相见的机会,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就像一个虽不可久居、但可一聚的‘家’一样,大家可以在此拉拉家常、交流技艺。”在河南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紫晨看来,艺人到马街来赶会,还有一种“朝拜”的心理,他们把马街书会看作是曲艺行当的圣地,认为一年里只要到过马街书会,就会万事顺意,所以书会上不管自己的书有没有写出去,也算心到神知。而对于一些年轻艺人来说,参加书会还有开眼界、见世面、展示自己的想法。

  “书会上,艺人们可以使出各自的全部招数,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不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不管是名艺人,还是民间艺人,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70岁的郭金柱十几岁时就开始拜师学唱河南坠子,今年是他来马街赴会的第30次。据他介绍,谁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每年的正月十三马街的天气都不好,可是不管刮风下雨,只要身体好,大家都会如期而至,如果不来的话,心里总觉得不得劲。

参会艺人越来越少、平均年龄越来越大,传统创作退化,专业创作人员不足,佳作匮乏……马街书会面临诸多挑战。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马街书会的辉煌时期,然而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等新媒介形式的兴起,再加上曲艺人才、受众缺失等原因,如今的马街书会出现了参会艺人越来越少、平均年龄越来越大等现象。

  平顶山学院音乐系副主任马志飞表示,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的全面介入,马街书会及其民间曲艺活动被赋予了浓厚的官方色彩,马街书会从纯民间性向民间性与官方性并重的方向发展,受此影响,本地区的民间曲艺活动在曲目内容、演出程序、审美原则、传承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新变化。马街书会面临着传统创作退化、专业创作人员不足、佳作缺少等问题。据马紫晨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马街书会艺人摆摊数平均200多棚,60年代初平均600多棚,1979年约340棚,1980年350棚,1981年276棚,1984年218棚,1986年达到430棚,之后或多或少,总的来说呈现出下滑趋势,而且很不稳定。对此,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一直在想办法,但成效并不十分明显。

  在面临诸多困境的现实背景下,马街书会如何实现持续发展,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反复研究和探讨的话题。马紫晨认为,马街书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十大民俗经典之一,只有围绕民俗做文章,才能找到其要领,要保护马街书会就要先弄清它的根、源、魂。河南省民协副主席刘平表示,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投入,为马街书会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要明确重点,审时度势,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马街书会进行全面保护和传承,尤其是要及时开展对一些经典书目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同时,还要加强马街书会的宣传力度,不断拓宽马街书会的传播渠道,吸引更多艺人的参与和媒体的关注。马志飞则认为,传承与发展好马街书会的第一要务是人才培养,除了政府举办的各类学校和培训班外,需要大力发展民办艺校和培训班,在高校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本科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马街书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在郑州大学教授汪振军看来,马街书会本身是一个曲艺艺术市场,写书是买书,亮书是卖书,马街书会养育了艺人,艺人传承着马街书会,两者不可分割。近年来,政府部门为此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比如说连续举行写书竞拍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竞拍,使得书会艺人由书价过低向高书价发展。与此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开展送书下乡活动,让更多民众不出家门就能欣赏到曲艺说唱的魅力。这些都是政府在培育曲艺市场方面做的有益探索。此外,由于来到马街书会现场的观众以当地人居多,如果能够建立中国马街书会网站,把书会上艺人们表演的视频、影像资料全部汇集到网上,就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马街书会,尤其是一些每天花费较多时间在网络上的年轻人。

由于书会规模的扩大,逐渐演变成了以政府为主、民间参与的模式,这一模式虽有很大的进步,但某些方面也制约了民间的积极性,今后的组织和管理将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民间为主的模式。

  在传播语境、生产方式、传播渠道都发生改变的当下,如何继续焕发马街书会的活力呢?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各种商业化演出团体对马街书会的参与,有关政府部门利用这样的平台宣传国策,这些都无可厚非。马街书会能够延续700年,这本身就表明它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与时俱进,其发展形态和内在机理一定是适应了历史或是现实的社会发展水平,否则不可能延续到今天。对于马街书会的发展,我们不用人为地为其设计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因为它自己会在自然发展中找到生存的方法。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在这种演变的过程中,如何彰显马街书会所具有的非遗价值,回归马街书会的本相。

  “马街书会的传承与发展重在要具有一个适合艺术规律的正确方向,关键在科学规划。”赵民强表示,近年来,马街书会的发展和规划通过多次召开的书会论坛,通过专家学者的论著逐渐清晰,并被当地群众所接受和认同,同时变成了自觉行动,其思路就在于保护中传承、抢救中发展。马街书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将其建设成为全国曲艺界的创作、演出、培养、训练示范基地,方法就是依托大型活动带动基地发展。过去的马街书会,在组织上是会首制,在管理上是以民间火神社为基础的、松散的管理形式,如今,由于书会规模的扩大,逐渐演变成了以政府为主、民间参与的模式,这一模式虽有很大的进步,但某些方面也制约了民间的积极性,今后的组织和管理将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民间为主的模式,这就能更加适应马街书会今后更大规模的发展,更能为书会艺人着想,更能增加当地民众与艺人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在马街书会说书研究会会长张满堂看来,马街书会是个社会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光靠政府不行,光靠民间不行,光靠艺人不行,光靠马街也不行,只有将方方面面的力量汇集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马街书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编辑:晓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