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纸币究竟该有什么文化符号

时间:2012年02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乔燕冰

  最近,关于“钱”的风波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央行刚刚以“战国漆瑟纹饰”的权威解释破解了百元钞票上神秘莫测的“跪拜猫”疑团,接着又有网友曝料50元人民币上有唐僧师徒四人Q版脸谱,让巴掌大的钞票再次变得扑朔迷离。但这些皆不抵人民币改版事件反响之大。这不,举国瞩目的“两会”尚未召开,一个关于“钱”的“轰动性的建议”便提前出炉。据企业家、慈善家陈光标表示,他将在旁听今年全国“两会”时建议人民币改版,在其上印《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名篇名言,使人们记住传统文化的精髓。陈光标称自己已做过实验,在人民币上印这些名言不会挤。建议传出,拍手称快、直呼“雷人”、讽刺挖苦等各种声音甚嚣尘上,确有如建议提出者所言之“轰动”效应。

  无论合适与否,该建议体现出的社会责任与包含的文化期望不应否定。面对当下社会许多领域出现道德失范、价值失落等种种“社会病”,无数人都在试图查病理、找良方。从传统文化精神中寻找力量已是许多人的文化共识,亦不啻为治疗“社会病”的一剂妙药。这种责任与文化的自觉意识难能可贵。同时,建议的内容以及获得的认同是否再次提醒我们,传统文化在当代遭遇断层的现实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弥合这种断层的渴望也越来越迫切。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的中介工具,而其中作为主币的纸币,更是经济社会中与人最为息息相关的特殊商品。可以说,除了嗷嗷待哺的婴儿、咿呀学语的孩童,几乎无几人不与之接触,因此利用纸币流通性强和覆盖面广等特点,开发其文化和教育功能,其合理性不言而喻,其效果亦不可估量,对拓宽传统文化传播途径也不无启发。况且,国际上也不乏此类先例。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比利时的“团结就是力量”,尼泊尔的“祖国比天堂还宝贵”,安道尔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新西兰的“永远正直”等,各种名言警句出现于10余个国家钞票上的事实也说明,利用这一重要介质传播文化、教育人民并非建议者的奇思异想。

  然而,纸币除了具有货币功能,更是多侧面地反映一国历史文化的横断面,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诉求,成为一张特殊的国家名片。正如世界上80%的纸币印有伟人头像,其文化含意远远大于其高识别与易仿伪作用。我国作为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货币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从原始贝币到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方孔钱演变到第一张纸币“交子”的出现,直到发展到今天的第五套人民币,其中沉淀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几乎成为民族微缩版文明史、编年史、文化史。其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又岂是几个名篇、几句缄言所能尽显的?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即便一张张人民币上印满了金玉良言,有限的字句又如何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于对其精神的领会,而非形式的拘泥,否则,即便人人将有限的名言佳句烂熟于胸,文化精神也许依然相去甚远。更何况,纸币不仅是文化载体,更是一件艺术品。正像中国山水画,也许无笔墨处正是妙境。今天的人民币中,无论是三潭印月、桂林山水、布达拉宫、泰山、长江三峡以及人民大会堂这些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地理喻意,还是兰花、月季花、荷花和菊花这些具有特殊意味的传统审美意象,壮阔恢弘、气节高雅、品格留芳等民族传统文化品质尽在其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表现方式,正体现了我们民族含蓄内敛的文化特质。如今若将这无限情怀囿于有限的字句中,非要以连篇累牍的显性文字来覆盖隐性文化元素,岂非舍本逐末、画蛇添足?

  而且,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展到今天,竟然必须要借助于几个名篇名言来时时敲打自己,这将是文化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


(编辑:晓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