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林》国外演出为何一票难求——京剧“走出去”的品牌意义

时间:2012年08月28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玉琴

 好的品牌的形成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还是费城交响乐团都用了上百年才做到有口皆碑。现在,开放和发展的中国对世界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坚持从剧目推广做起,创新品牌的维护和发展方式,中国艺术的流光溢彩中必将清晰地辉映出现代中国的崭新形象。

  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就带着京剧名作去美国巡演了。第一站是世界繁华大城市纽约。纽约观众见多识广,眼光高,除却巫山不是云。但他们不熟悉梅兰芳,不知京剧为何物,对梅的演出不冷不热,不咸不淡。媒体报道也吞吞吐吐,有的甚至喝起倒彩。可当梅兰芳第一场演出落幕时,观众沸腾了,全体起立没命地鼓掌,逼着梅兰芳一次又一次谢幕,达15次之多。几乎一夜之间,梅兰芳热遍全城。梅兰芳和他的京剧,包括他的“手式”——摊手、敲手、剑诀手、翻指、横指之美令纽约人着了迷。后来,梅兰芳去芝加哥、旧金山等地演出时,沿途所受欢迎盛况空前,所到之处无不万人空巷,没有警车开道就不能前行。

  梅兰芳的海外巡演,开启了京剧走出去的帷幕,见证了艺术大师和中国京剧的品牌效应。从那时至今,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代表的京剧一直往外走,8月9日至10日,中国京剧老生“第一人”于魁智和他的搭档李胜素又将经典名剧《野猪林》带到了著名的德国石荷州音乐节。取材于《水浒传》的《野猪林》讲述的是林冲奔上梁山的故事。于魁智,十多年来中国京剧的当红明星,“中国最具票房魅力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扮演林冲;李胜素,中国京剧颇负盛名的梅派青衣,近年来京剧艺坛的领军人物,扮演林娘子;大连京剧院院长、袁世海亲传弟子、著名花脸杨赤饰演鲁智深,几位名角倾心合力,交相辉映,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悲愤与反抗演绎得风生水起,异彩纷呈。

  石荷州音乐节,是德国也是欧洲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音乐盛会之一。自1986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世界各大知名乐团先后在此登场。并非音乐节 “传统项目”的京剧,今年首次进入音乐节的舞台,就光芒四射。

  德国戏剧观众素以较高的艺术素养、理性的克制与优雅著称。毕竟,在德国这片土地,不仅有黑格尔、马克思哲学,海涅与歌德的诗歌,还有布莱希特的话剧和瓦格纳的歌剧。此番“东方戏剧”《野猪林》在德国著名的塔利亚剧场演出,征服了这里口味挑剔的观众:幕落之后观众起立鼓掌,叫好不断,久久不散,演员一次又一次谢幕——石荷州音乐节因了中国京剧的璀璨光芒再次形成轰动效应。音乐节组委会主席兴奋地称赞:中国带来了一场最棒的演出!

  这些年,京剧一直在“走出去”,但大多动静寥寥。综观国家京剧院《野猪林》在国外演出的巨大反响,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样的启迪:京剧走出去必须依靠品牌剧目,张扬传统特色,体现中国精神;剧目必须融合人类情感,讲述现代视野的动人故事,适合国外观众理解和欣赏习惯;同时,要有优秀的演员,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以及良好的演出平台和专业的市场运作。

  具体来说,《野猪林》这出戏,剧本、表演形式、唱腔设计均属一流。剧中有性格鲜明的人物,紧张激烈的情节,催人泪下的爱情友情和动人心魄的武打动作。而且戏剧冲突严谨紧凑且层层递进,主题思想如抽丝剥茧般完美呈现出来——正与邪的对抗、忠与奸的较量。《野猪林》的表演形式也十分丰富,运用了唱念做打诸多手段,它要求演员扮相好,嗓子好,武功出色,还需要演员有很深的文化素养,把故事和人物吃透,既能“文戏武唱”,又能“武戏文唱”,在文戏中流露出武生的英豪气,在武戏中又有相当的厚重感,只有具备了这些特点才能把林冲的身份和气度演活。从整体上说,这出戏最大程度地契合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故而几十年久演不衰,常演常新。于魁智、李胜素和杨赤的表演,可谓珠联璧合,为老剧又增添一份新光彩。

  《野猪林》是中国京剧的经典剧目,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上不断打磨,不断更新,内容有厚度,形式有看点。它关于人类共有的生与死、正义与邪恶较量的主题,具有普遍性。林冲从强忍悲愤到投奔梁山,体现了人类对正义从未停息的追求,这一主题能感染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观众;全剧的舞台呈现和优美唱腔体现了中国京剧的鲜明特色,亦文亦武,唱念做打,极具写意之美,仅“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彤云低锁山河暗” 一段唱词,就极尽跌宕盘旋之势,把人物的郁闷、思念、惆怅、悲愤和豪气抒发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演员的不凡技艺令人印象深刻,不论唱或念,抑或高拨子、戴手铐走“吊毛”等功夫,都出手不凡,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加之石荷州音乐节早已成为欧洲知名艺术品牌,在这样的平台上展示中国传统名剧,一票难求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艺术走出去面临诸多困难,这是我们常有的感慨。我们记住了那么多的欧美文艺作品,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一些中国观众对许多来华团体、艺术家和作品,常常耳熟能详,如数家珍,而中国的艺术作品为域外所知的却少之又少。其根本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将产品做成品牌——不论院团的品牌、剧目的品牌,还是艺术家个人的品牌;中国艺术在剧目和国外观众欣赏习惯的对接上缺少经验;在中外文化交流项目中,尚缺少严格的节目选拔标准,不重视平台和市场的选择与拓展。

  以往京剧走出去,多演出武戏、折子戏、哑剧,国外观众误以为京剧就是穿上古代服装的杂技,并不明白什么是唱念做打,什么是虚拟写意。近年来京剧走出去开始有了文戏和完整剧目,中国京剧的审美特色能完整呈现在国外观众面前,并逐渐登上主流艺术舞台,此次《野猪林》登陆石荷州音乐节即是鲜明例证。这是中国京剧走出去的一大进步。与此同时,京剧的推广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开幕前的详细讲解,精准的外文字幕,尤其是国家京剧院新近开辟的讲与演相结合的推广方式,都使京剧的传承与发展、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更加有效。不过我们还要有耐心,好的品牌的形成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论是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还是费城交响乐团都是上百年才做到有口皆碑。现在,开放和发展的中国对世界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坚持从剧目推广做起,创新品牌的维护和发展方式,中国艺术的流光溢彩中必将清晰地辉映出现代中国的崭新形象。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