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火”之歌:数据的冷静与批评的热度——记中国影协锻造强力工作“抓手”之路

时间:2012年09月0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悦

  “蓝皮书”、“红皮书”是电影业界专家对中国影协发布的年度《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亲切称呼。“蓝皮书”中冷静的数据分析,“红皮书”中体现的电影理论批评的热度,仿若“冰”与“火”之歌。作为第一份权威的电影产业和电影艺术的年度专项研究报告,“蓝皮书”和“红皮书”秉承贴近实际、指导实践、服务行业的根本宗旨,在业内外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并已成为中国影协强有力的工作“抓手”,更从一个侧面展现出近10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脉路。

  经过数年的实践,以《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为代表的电影产业研究进入了一个持续、扎实、丰满的阶段,并且自觉地开始了针对具体问题的对策研究以及站在更高层面的战略分析。而伴随产业层面的快速增长,也使得电影在文化层面、理论评论层面屡屡面临新的挑战。许多时候,学界的真知灼见往往淹没在狂欢的声音中,理论评论的引导失语、低俗炒作占领舆论制高点,令大众感到茫然。“越是在这种情势下,越需要专家学者站出来,传达出我们的见解。”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康健民强调。《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正是以不含“杂质”的年度电影艺术分析,为国产新片作臧否、迎新生。

扎实起步

抢占产业研究高地

  中国影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中国影协电影史研究部工作,那时中国影协有电影史研究部、外国电影研究部、艺术研究部这3个部门且各有侧重,涵盖了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现当代外国电影和国产电影研究的各个领域,也占领着电影理论评论的学术高地。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中国电影走向低谷,各研究部门出现了各种困境,外国电影研究部和艺术研究部被取消。2003年左右,中国电影产业化刚刚起步,以中外电影史研究为主要工作的电影史研究部具有前瞻性地申请成立中国影协产业研究中心。电影产业研究应势而生,且被中国影协提到了重要位置。

  200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 一次在西部城市银川举行。彼时,民营电影制片机构纷纷成立,民营资本也开始不断涌入,电影节期间,中国影协在著名作家张贤亮建立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举行了中国民营电影制片业高峰论坛,吸引了当时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不少民营影视机构参与。与此同时,新成立的中国影协产业研究中心立刻开始了工作转型后一项新的研究任务——市场研究。

  “2004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中心开始做电影市场研究报告,那时我具体负责采样撰写。2004年、2005年我们连续推出了两个单项的《中国电影市场研究报告》,也就是现在看到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的前身,2006年中国影协申请到国家专项资金支持来做辐射整个产业的研究报告。”刘浩东说。经过不断尝试与打磨,中国第一本电影产业年度研究报告——《200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正式出炉,该书甫一推出便引起业内外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的高度关注。

  当时产业研究已逐渐成为文化研究的热门课题,涉及电影产业的有中国社科院的文化蓝皮书、清华大学等推出的传媒蓝皮书、国家广电总局推出的广电蓝皮书等等。如何寻找新的定位?康健民认为,“我们在做这份年度产业研究报告时,力求突出‘研究’二字,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