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农村题材电影要做农民代言人

时间:2012年09月1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薛晋文

  近日,由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参与制作的数字农村电影《一个老师的学校》在太原首映。新锐女导演易莉以饱含人文关怀的视角聚焦农村教育现状,以问题探究式的创作思路,带领观众对农村教育改革现状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回眸。在欧美商业大片争相涌入国内院线的喧嚣年代,中国乡村电影的身影似乎却渐行渐远,《一个老师的学校》的播出,无疑成为守望农村电影发展的希望之所在。

  农村题材电影是中国传统电影的主要类型,诸如《狂流》《春蚕》《李双双》《老井》等经典影视作品,至今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历经数十载,它们用真诚和质朴的乡土情怀感染着一代代观众。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传统乡村电影却逐渐走下坡路,创作上出现了严重的断层,西方冒险科幻片、惊悚动作片、都市爱情片和幽默喜剧片相继取代中国传统故事影片的应有地位,我国观众被好莱坞惊险跌宕的剧情设置和华美精湛的影音造型深深陶醉。许多人把中国乡村电影的衰落归结于好莱坞大片的冲击,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须从自身寻找。要实现农村电影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最重要还是电影创作者心里要想着农民,做土地和农民的“代言人”,有着虔诚的农民情感和乡土情怀。如此看来并不是农村题材太过陈旧,也不是市场化冲击如何迅猛,归根结底还是我国本土编剧的功夫没下到深处,对农村生活和农民文化诉求存在一种近乎麻木的漠视和回避。

  新世纪以来,由于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和文化政策的倾斜,农村电影逐渐从低谷走向新生,出现了一些诸如《暖春》《天狗》《盲井》等优秀乡村电影。当下,《一个老师的学校》另辟蹊径选取大学生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返乡支教奉献乡土的新题材,真实地讲述了大学生高志远为了不让乡村孩子辍学,克服重重困难为学生争取保留乡村学校的感人故事。该片创作者能够从历史高度和社会维度,带着问题意识去审视乡村文化变迁带来的问题,感知人情冷暖的细微起伏,与其说这是一个老师的学校,不如说这是一个老师的执著与坚守,是“80后”一代人敢于担当的新写照和新情怀,该片可谓是新时期乡村电影中集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于一体的难得力作。乡村电影是中国电影市场乃至世界电影领域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若能对这一题材进行精心开掘与类型化丰富,农村电影完全有可能作为中国文化的标签走出国门,逆转我国在世界电影市场的弱势传播地位。

  如果将好莱坞大片比作爽口的“冰激凌”和“咖啡”,那么农村电影就好比陈年的“美酒”和淡雅的“清茶”,缓缓入肠,越品越香。农村电影无论在题材发掘和数量上都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电影创作者若能在创作姿态和审美眼光上推陈出新,农村电影必定会给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带来许多的惊喜。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