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建设转型中国的精神家园

时间:2012年09月24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新华网北京9月23日电(新华社评论员)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说明,加强文化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而深远。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十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和显著成效,文化事业和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相映生辉,为城乡亿万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当今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消费。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多样,对文化产品的品质要求更高。不仅如此,改革创新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也要求各行各业管理者、从业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面对国家建设和人民文化生活需要,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加快我国文化建设步伐,为转型中国打造美好的精神家园,任务繁重而紧迫。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技结合更加紧密。占领文化发展制高点,拥有强大的软实力,对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至关重要。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尽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建设转型中国的精神家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符合国情、顺应时代的文化发展道路。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努力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转型中国的精神家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统领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使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始终以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政府主导下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并在财力投放上适当向文化发展落后地区和领域倾斜,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着眼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和内容形式创新,不断增强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增强公民诚信意识、责任意识,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建设转型中国的精神家园,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设转型中国的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文化要引领风尚,文化工作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改革创新中增强本领。要善于把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起来,使文化发展始终拥有源头活水和强大动力。要更加重视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让我们以百倍的信心承担起历史责任,打造转型中国的精神家园,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努力奋斗。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