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农民爱看的戏——记江西鄱阳赣剧团团长何益萍

时间:2012年09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杨

何益萍近照

  在赣鄱乡村,一提到何益萍的名字,戏迷们就竖起大拇指,因为她明丽欢快、甜润高亢的饶河调格外好听;因为她是曹芳儿、春柳、詹夫人的扮演者,一个个“接地气、贴民心”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因为她是“农民自己的戏班子”的团长,常年下乡演出,植根农村、服务农民。

  从1978年至今,何益萍在江西省鄱阳县赣剧团已干了34年,而这也是她活跃在乡间大地的34年。每年,她总有8个月在乡下辗转演出,坐大篷车、吃大锅饭、睡大通铺成了生活常态。农村演出条件简陋,演出道具、设备需随团携带,而崎岖坎坷的乡间小路,一遇上阴雨就寸步难行。每次,都是她和团员们手提肩挑去赴演。一次在一个乡村演出,戏演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停了电,台下的观众却不愿离去,他们喊:“点蜡烛演,我们就是想看你们演戏!”就这样,台口点上一排蜡烛,观众又把手电筒的光柱照向舞台,在烛光中完成了演出。偏远小村她也去,且不计报酬,从无怨言,因为她坚信“村民的需要就是第一需要”。

  “团为农民转,戏为农民演,还戏于民”的何益萍和她的团队,用真诚、真心、真情打动着广大农民朋友,这也为剧团赢得了广袤的农村演艺市场。全年演出400多场,观众达200多万人次,全年演艺收入过200万元,赣剧团在何益萍的带领下真正走出了一条“以送戏下乡来发展剧团,以壮大剧团来发展赣剧”的繁荣之路。

  “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何益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她的倡导下,剧团坚持“色情的不演、迷信的不演、不利于稳定的不演”的三不演原则。同时,还积极配合当地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精心创作出《鄱阳龙船歌》《多子女的苦恼》《“三个代表”暖人心》等一大批现代赣剧,为村民义务演出。

  为了满足农村观众越来越高的艺术要求,何益萍锐意革新,在历史剧《月照三清》中大胆融入现代舞蹈动作,唱腔中又融入鄱湖渔歌的煽情表现手法,令观众耳目一新;她精雕细琢,用心创作出了一批切中时代脉搏、拨动农民心弦的艺术精品。付出迎来了收获,何益萍连续五届被评为“玉茗花”表演一、二等奖,在“农民艺术节”被评为表演一等奖,她还荣登《中国江西戏剧家名人录》,成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上饶市文联副主席、江西省剧协副主席……何益萍成名了,而光环下的何益萍,依然质朴、真诚、淡泊、宁静。

  身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何益萍时刻思考的依然是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依然铭记着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职业操守。无论身为名角的她,还是出任团长的她,从来没有大牌演员的傲慢和神气十足的“官架子”。她定下了“不媚俗、不敷衍、不打折、不罢演”的演出原则,从不因戏酬低、时间短、地点偏而放弃下乡演出;当团内其他角色生病或有事请假时,她会亲自顶替出演;团里赴外演出经常要装台、卸台、扛箱子,这些重体力活她也抢着干。长年累月的奔波劳碌、风餐露宿,她从没有半句怨言,还经常鼓励同事们:“我们经济收入的确不高,物质生活不富有,甚至可以说清贫,但是我们的工作有人喜欢,每次都给农民送去精神食粮,能给偏远农村带去快乐,这难道不是精神上的富翁?”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