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乐”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时间:2012年10月21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詹静漪

  人们似乎很喜欢用“新”这个词,去标榜一些新出现的并且与以往有着相似而又不同的事物。抛去其他方面的不说,仅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就出现过“新歌剧”、“新秧歌运动”、“新音乐文化”、“新民歌”等概念。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新民乐”也不例外地被贴上“新”的标签。“新民乐”自出现以来,不仅在学术界,而且在普通大众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争议。

  作为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新民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新民乐”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新民乐”是民乐的继承和发展

  “新民乐”概念的首创者是三家媒体——即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北京文艺广播电台和广州音乐台的相关栏目创办人。中央电视台《新民乐》栏目的策划人王康宏称,他们创办这一栏目的起因,是有感于以往投资浩大的电视综艺晚会中的创作歌曲,在传播效果上大多不理想,也难以流传下去,于是从1998年开始尝试选择一些长期流传的、受众熟悉的曲目,委托音乐人进行“现代风格”的改编式创作,并最终将这些作品集中在一个栏目播出。这样做的好处,第一是相对(全新的创作)省钱,第二是可以借助“经典”作品的魅力,符合“低成本高效益”的市场经营原则。给这个现代版的“民乐”取个什么名字呢?“这既不是纯民乐,又不是流行音乐,当时作为栏目的名称,也想过叫‘新兴民乐’,后来想反正就是一个栏目名称,最后就想到了‘新民乐’这个名,作为栏目的名称打出来了。”

  “新民乐”概念的另一位始作俑者、北京文艺台《新民乐》栏目的张树荣称,2000年创办这一栏目的起始动机,是为了扩大文艺台受众的年龄结构。他们与中央电视台《新民乐》栏目一样,走的同样是将传统曲目进行改编式创作的路子。

  由此可知,“新民乐”概念的由来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提出此概念的动机也仅仅是为了区别“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所以使得“新民乐”的概念和内涵都极其模糊。

  对“新民乐”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即便如此,总有一些共同的并且明显的特征。面对纷繁复杂的说法,综合各家之言,“新民乐”的定义可以简单的概括:所谓“新民乐”就是在“传统民乐”的基础上,融入西方作曲技法、现代媒体技术及现代观念的一种新的音乐演奏形式。“新民乐”的特点在于“新”,新就是创新、革新,就是改革,改革是一切艺术之树常青的根本。然而,“新民乐”本质还是“民乐”,无论采用何种创作手法,何种表演形式,何种技术手段,终究还是在“民乐”这一范畴内,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新民乐”是民乐的继承和发展。

“新民乐”为民乐普及搭建了桥梁

  “新民乐”可以说就是在传统基因中开辟的新途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社会形态的巨大转型,人们的思考方式,价值取向,文化价值观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日益膨胀,飞速发展的现代经济与故步自封的传统文化无法实现有效的对接。“新民乐”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中国民族乐器经过历代的相传和演变,其形制、演奏手法和形式已基本趋于稳定,传统的审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漫长历程,也已形成其基本的文化形态。民乐自古以来就多以单旋律线条为主,注重音乐的旋律性、线条性和流畅性,注重含蓄和意境之美。这本来是中国民乐的一大特点和特色。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生活节奏的加快,外来音乐文化的熏陶,多元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于这种表演形式比较单一的民乐已经感到不满足,而且听久了还会觉得单调。

  “新民乐”正是在这个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对传统民乐进行改编和创新,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融入电子音乐、打击乐,增强了民乐的和声感和节奏感,扩充音乐的张力和表现力。“新民乐”融入了多种音乐元素,这种通俗化、大众化的演绎,既让听众感受到了传统民乐的魅力,又使听众得到了美的愉悦享受,较好地满足了大众的审美情趣。“新民乐”是民乐在新世纪向前发展的一种必然形式。

  流行音乐通俗易懂,贴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口味,因而拥有了巨大的听众群,“新民乐”正是顺应了这样一种需求,以流行音乐的形式为载体,使民族音乐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同时也为民乐向普通大众的普及搭建了一座过渡的桥梁。文化的生产和发展从不是被动的等待受众主体的接受,而是积极地创造尽可能符合大众审美口味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本身。

“新民乐”会不会丧失民乐性

  “新民乐”作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是新世纪中国传统音乐形式与新环境相适应的结果,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新民乐”难免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议论。然而不管批评还是赞扬,大家关注更多的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路子到底该怎么走,“新民乐”是不是民乐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

  吸满水的海绵想要吸收更多的水分,就必须先挤出一些原来已经在海绵里的水,这意味着舍弃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处在今天的中国民族音乐想要更好地向前发展,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吸入一些现代的元素。“新民乐”正是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一种现代诠释。它的出现似乎给“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为传统的民乐开辟了一条新的艺术道路。虽不能说“新民乐”是民乐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但起码是当今推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向前发展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新民乐”自产生后在实践中逐渐显示出其发展优势。比如,时尚流行元素和现代化舞美技术的加入,使观众在听觉和视觉上的冲击力大大增强,为民乐赢得了更多的欣赏者。“新民乐”为传统民乐的普及搭建了一座桥梁,同时也获取了更多的商业价值,这为中国民族音乐向前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模式和方法。

  然而,在看到“新民乐”许多优势的时候,也不能忽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的过多加入,会不会使民乐丧失民乐性?在现代商业运行机制下,舞台包装和现代配器的加入,会不会影响或者降低民乐作品本身的内涵?现代电声技术的运用,是否会消弱民族乐器原有的韵味和细腻的音乐表现力以及音乐的可听性?作为信息时代的音乐形式,该音乐的审美价值是什么?

  “新民乐”作为一种新生的音乐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被定义,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也不断地涌现。“新民乐“的未来发展之路还很长,不管其音乐形式是否完善,但至少让中国民族音乐呈现出了新气象,表现出了活泼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