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留给观众更多思考

时间:2012年12月07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阳

电影《一九四二》剧照。

  《一九四二》之于冯小刚,就像一场“赌博”,他押上了《甲方乙方》、《没完没了》、《不见不散》、《非诚勿扰》等一系列风格鲜明的冯氏贺岁片积累的观众基础,用一个题材、风格迥异的作品来试探观众和市场的承受力和包容度。影片自11月29日上映至今,观众的热烈反响已经使《一九四二》成为2012年最具话题效应的国产片。这场“赌博”,冯小刚又赢了。

  编剧刘震云说:“不管作家还是导演,树立起自己鲜明的风格都很难,但更难的是已经树立起自己的风格,再鼓起勇气砸碎它去建立新的东西。”

  在《一九四二》的上海观众见面会上,一位看完影片的女观众对冯小刚说:“我非常喜欢你过去的电影,我觉得你的喜剧电影风格非常鲜明,但是在看《一九四二》的过程中,我几乎忘记了这是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冯小刚说,这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12月1日10时12分,冯小刚在微博上说:“挑了19年的担子,交给了观众,心里很不踏实。担子里的货色不同往常。影片上映两天,观众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踏实了。”

  在微博搜索引擎里输入“一九四二”四个字,观众的评价的确如冯小刚所说,“如潮水般涌来”:

  收藏家马未都说:“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我知道这是因为《一九四二》。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电视节目主持人张泉灵说:“两个半小时,心在油里煎着,在大石头底下压着,叫不出痛来。那几个笑点像是油锅里再淋进几滴热水。直到片尾曲响起,一滴眼泪从我眼眶里溢出。几分钟长的片尾字幕,没有掌声、没有交谈,一片静默。散时,大家轻轻鼓掌道别,平日里舌灿如花的影评人也只有两个字的评价:很好。”

  更多的是来自普通观众的反馈:

  @24city:看之前酝酿好了情绪,可意外的是整部电影都没有催泪点,逃荒过程中安排了不少诙谐却又心酸的场面来压制泪点,这种悲伤情绪的厚积薄发不像《唐山大地震》中的肆意煽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是种过后一想起来就揪心的痛。

  @李淯阳:鼓起了很大勇气去看《一九四二》,这种对人性审判的电影,真的刺到我心中了。

  虽然冯小刚和刘震云一再强调在创作《一九四二》的过程中没有态度,创作者的态度就是灾民的态度,然而,在多条线索交织的叙事框架和冷静节制的电影语言中,创作者的态度和影片的批判性却在人物的一言一行中昭然若揭——对一个置人民于水火而不顾的腐败政府的质问与批判、对饱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与悲悯、对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精神的追寻与叩问。“我希望观众通过电影对民族性有一个接近真实的认识。回避历史,回避苦难,并不能代表它不存在。警钟长鸣,以史为鉴,才可能避免悲剧重演。”冯小刚说。

  创作者的这些诉求,在观众那里得到了有效的接收和回应:

  @坚持记录点滴感动:旱灾的无情,战争的残酷,日军的残忍,生存的无奈与苟且,生命的无力与渺小,灾难面前的种种人性显露与政治生态,等等等等。总之,这是一部具有历史厚重感、鲜活时代感的好电影。

  @AGT影雨CRESPO:有些电影,只是一场华丽的舞曲,绚烂,只为博你一笑。有些电影则不是,朴实的向你诉说着一些故事,留给听故事的人更多的是思考。今晚看《一九四二》,些许的沉重背后突然让你对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们这一代人只能隔岸观火的去学习和懂得很多事情,然后从中悟出些什么。

  还有许多网友感慨,当一个民族敢于直面自己的历史,并从历史中追问自己的民族精神,进而思考民族的未来,说明这个民族已经树立起了自信,并具备了走向复兴的胆识和勇气。

  电影有两种,一种是供人娱乐的,另一种是用以认知的。毫无疑问,《一九四二》属于后者。正因如此,《一九四二》的成功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和产业的意义或许更加具体——从前几年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到今年的《白鹿原》和《一九四二》,越来越多严肃的、具有思想性的电影在市场上受到了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中国电影市场具备了越来越强的消化严肃影片的能力。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说:“观众和市场对《一九四二》的认可,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中国电影正逐步走向成熟。”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