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反思与重构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

时间:2012年12月09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夏静 通讯员刘小英 王怀民

  今日上午,武大·哈佛“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重构”国际高端学术论坛在武汉大学开幕。中外专家学者就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科成立以来的研究历史及各种“重构”的实践和尝试,进行了深入反思和热烈讨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确立以来,现当代文学史的观念与书写方式不断扩容与更新。海外学界的文学史写作也在不断冲击固有的文学史观念,文学史的重构呈现新的面貌。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赵世举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重构”论坛集百家之言,会新锐之论,探讨并总结“五四”以来现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成就与问题、民国文学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史、哈佛版国别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编年史等写作的经验与启示,现当代中国文学史“重构”的思路与方法等,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是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论坛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发端问题、时间与空间的跨度问题等成为专家学者热烈讨论的话题。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真正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那时具有中国现代文学基本特征的文学已经开始生长。同时在空间和语言向度上,严家炎教授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文学疆域应打破以往正统与非正统文学之分,真正覆盖全中国,拓展和充实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叙述面,并提议将一些非汉语书写的文学,如少数民族作家或用外文书写的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范畴,将其著作译成汉语。

  严家炎教授的观点得到多数与会学者的普遍认同。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王德威教授谈到“现代中国文学观念的多重缘起”时提出,经过一个多世纪所谓“现代化”的冲击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者们应从不同的角度、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多重缘起的现代中国文学在历史上的划分不仅仅依托某一政治运动或文学革命。同样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文学的疆域与研究切入点产生了新的变化,中国文学该怎样与海外文学交流碰撞也是中国文学史研究者即将面临的挑战。

  本次论坛恰逢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创建者之一,武汉大学文学院著名现代文学史家刘绶松教授诞辰百年纪念,刘绶松与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也成为本次论坛的重要论题。

  本次论坛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哈佛大学东亚系和《文学评论》编辑部主办,湖北大学文学院、三峡大学文学院协办,汇聚了来自美、德、法、韩、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50余位著名学者。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