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文化强国密码·为什么是莫言

时间:2012年12月11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北京时间12月10日,他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接过诺贝尔文学奖奖章

为什么是莫言

人民日报驻瑞典记者 刘仲华 人民日报驻美国记者 陈一鸣

从左到右依次为:斯德哥尔摩书店里陈列着莫言的作品。王小湛摄

  莫言在瑞典中学教学生写毛笔字。人民视觉

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演讲时朗诵作品。人民视觉

莫言接过奖章与证书。新华社记者 武 巍摄 

制图:蔡华伟

在中国文化的版图上,总有一些坐标振奋人心。它们,或以文学作品惊艳世界,或让古老剧种焕发新生,或用创新应用震撼网络,或借国际合作扬帆西渡,或将网游与文化精彩融合。它们的轨迹,折射出文化体制10年改革的累累硕果,也点映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未来走势。

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时代中国的前行,需要文化引擎的动力;文化强国的建设,难离成功个案的突破。本版今起推出“为什么是·寻找文化强国密码”系列,通过解码个案,观照文化生产力待解的结节,勾勒文化中国发展的图景。——编者

独特主因

中国式幽默独具魅力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出不到两个月,他便迅速以傲人的2150万元版税占领了2012年中国作家富豪榜的榜眼位置。不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尺如何惹人争议,但是它的经济乘数效应却毋庸置疑,而且不分国界。

  莫言《生死疲劳》等3部作品瑞典版本的拥有者——鹤出版社凭借诺奖东风,彻底摆脱了财政窘境。现任总裁斯图勒布庸·古斯塔夫松高兴地说:“我们已经聘用了一家公司负责市场运营和销售,莫言的3个瑞典版作品重印量都在万本以上。”对比获奖之前的千册印数,只能慨叹世界变化太快。无怪乎已经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莫言,仍被瑞典媒体扣上了“一夕成名”的帽子。

  机会不会青睐无准备的人,“一夕成名”的背后是作品的独特魅力。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章回体的叙述方式、地方戏曲,“那些神话和现实中的东方元素,恰成了瑞典人最喜欢的地方。”《生死疲劳》瑞典版本的译者陈安娜说道。

  “莫言就是莫言。”西方文学界一直认为莫言深受马尔克斯、福克纳的影响,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却不认同,“莫言作品具有中国式的幽默,他有时不太会解释自己的美学。公平点说他的聊斋文化背景更强大。”

  马悦然的观点来自于切身体会,在他第一次阅读《30年前的一次长跑大赛》时,大笑不止,“我从来没读过那么有幽默感的作品”。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