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出海”,翻译之“船”至关重要

时间:2012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弘 毅

  日前,国内畅销的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签约了3位来自美国的翻译人,借助这3位优秀的译者向海外读者推广中国科幻文学。而在此前,据笔者了解,由于语言等条件的限制,中国的科幻文学在海外科幻文学界基本无人知晓。

  此次国内当代科幻文学的代表作《三体》三部曲借助美国本土译者走向海外,令笔者联想起了不久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据媒体报道,莫言能够获奖,其作品的瑞典文翻译陈安娜和英文翻译葛浩文功不可没。正如有学者所言,如果没有优秀的翻译家把莫言的作品翻译成外文,必然会影响莫言作品在国外的传播力。可以说,翻译工作至关重要。

  前几年,作家刘心武访问法国,他发现接待他的法国人几乎没有人知道鲁迅。按理说,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已翻译出版了不少鲁迅的著作到国外,其中就包括了英文、法文等多个语种,但刘心武发现,由国内翻译出去的作品一般都被闲置在国外图书馆的某个专业书架上,而在书店里,日本、印度作家的书都很容易找到,却难以见到有鲁迅的书售卖。究其原因,还在于法文版本的鲁迅著作翻译水平欠佳,以至于鲁迅的经典著作被“平庸化”,自然难以吸引挑剔的法国读者购买。

  现在看来,翻译已成为制约中国图书乃至中国文化走向海外文化市场的最大障碍之一。据笔者了解,目前有些已被外国出版商看中的作品,如曾获“老舍文学奖”的小说《受活》,尽管签订了英、法、意文本输出版权的合同,但因找不到合适译者,至今难以交货。

  把母语翻译成外语之后很难符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这是国际翻译界的共识。这就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问题还不能仅仅简单地理解为翻译的质量,而应该细化为对外国文化、外国读者、外国市场的了解。目前在国外影响较大的中国作品都是海外汉学家翻译的,比如70多岁高龄的葛浩文曾翻译过巴金、莫言、贾平凹、王朔等人的作品,尤其是他近年翻译的《狼图腾》在海外图书市场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可以说,他是当今文学翻译领域中译英的不二人选,但他毕竟年事已高,据说堆在他手头等着他翻译的中国作品“他这辈子都译不完”。

  遍数目前欧美文化界,从事中文翻译、够水准的汉学家不到20人。因此,不少国家翻译中国作品都不是直接从中文翻译,而是从其他语言的版本转译,这样往往使译作与原作相差甚远。另外,由于中文翻译报酬偏低,出版社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又不能容忍十年磨一剑般的翻译进度。因此翻译质量往往大打折扣,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多数中国优秀图书只能出现在海外的图书馆而不是书店。

  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归根结底要依靠一批通晓中文的外国翻译家与学者。假如中国文化人能与这些外国翻译家进行有效沟通,形成合力,将既有利于外国译者快速锁定有价值的中国文化产品,也有利于中国文化人深度了解别国的受众心理。目前,中国作家协会已开展中国作家百部精品工程,即由中国作协组织推荐作品,假如海内外翻译家有翻译方面的爱好,可以申请翻译出版津贴。根据已有的经验,在短期内人才缺口无法弥补的情况下,海外汉学家可以成为我国文化翻译队伍中的一支有生力量。我们应组织一批这样的海外汉学家参与中译外工作,并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借船出海”,扩大中国文化在海外市场的份额。

  此番莫言获奖有望让更多西方读者关注中国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次良好契机。然而,中国文化要想真正地打入海外市场,谋求合力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个合力包括政府与民间、中国文化人与外国翻译家,以及外国版权运作方之间的协力,而选好、搭好翻译这条“船”至关重要。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