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武汉轻轨一号线:诗意穿越这座城

时间:2012年12月24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373块广告、117首作品,中英诗歌走进武汉轻轨一号线

诗意穿越这座城

   楼厦耸立的城,熙攘喧嚣的街,总有一些等待的时候。列车远远未到,而你身在站台,无聊的情绪乘虚而入。此时你偶然抬头,那珍珠般的诗句,不经意洒落眼帘,感动也悄然攀至心头。 

    这样的场景,并非电影镜头,而在武汉轻轨一号线真实地上演。一项名为“公共空间诗歌”的活动,以诗情画意勾勒着城市公共空间的轮廓,也让“阳春白雪”融入寻常百姓生活。 

  ——编  者

  尝试

  “让脚步匆匆的人们停下来,享受片刻诗意”

  “有围墙的花园,是我从未去过的地方。它的门,被打开了。”“岁月删去了一些熟悉的面孔,只有那些坟墓还保留。”——这样的文字,并非印在油墨飘香的诗集上,而是停驻在武汉市轻轨一号沿线的广告牌。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中,不经意的浓郁诗意,让许多行色匆匆的市民驻足观赏。

  “这是‘公共空间诗歌’主题活动的一部分。”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方方说。从9月26日到12月底的3个月里,武汉轻轨一号线的公共空间内,车厢内、桥墩旁、扶梯边、过道处,一场中英当代诗人的“佳作秀”正在上演。

  “此次征用了全市373块公益广告牌,展出了5位英国诗人的17首诗,以及46位湖北诗人的100首作品。”据介绍,这一文化项目的背后,是湖北省作家协会、武汉市委宣传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武汉地铁公司的共同助力。而公益广告牌由8家广告公司无偿提供。有人评价,“诗歌如此大规模地在公共空间现身,在武汉尚属首次。”

  从新锐诗人罗宾·罗伯逊到“英国行为诗人中的女王”弗朗西斯·比尔德,5位英国诗人的诗歌以中英双语形式出现,词句的美妙穿越了国籍的界限。《一瓣荷花》、《喊故乡》……湖北诗人也用自己的浪漫情怀走近市民。

  “有人说武汉是一座市民化的城市,我觉得武汉更是一座诗意的城市。”方方希望有一天,武汉人在休闲时、等车时、散步时,甚至在购物时,都有机会慢下脚步,享受片刻的阅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感受瞬间的清新。

  触动

  “读诗的感觉,就像等了很久的列车突然来到”

  大智路站,建筑设计师刘小姐正在阅读罗宾·罗伯逊的《花园幽灵》。“在棚子的角落里我父亲正在哭泣,而我帮不了他,因为他早已故去。”她读着,似乎已经触摸到诗人的哀伤。在站台上遇见诗歌,一个武汉的朋友如此描述,“那感觉,就像等了很久的列车突然到来”。

  如此效果,让主办方深感欣慰。“公益广告牌面积不大,要是展示其他文学作品,字就会太小看不清楚,只有诗歌的字数和表现方式控制起来比较方便。”方方说。而“艺述英国”的文化交流模式,也给了主办方不少启迪。“英国大使馆文化处之前曾在别的城市做过类似展出,伦敦地铁也常年做这类诗歌项目。”

  最初,主办方曾想把诗歌牌设置在长江汉水大桥上,可行人多半乘车过桥、阅读不便,且大桥上不允许设置广告。后经过实地考察,最终定下轻轨一号线沿途车站、桥墩等公共空间。

  更大的难题,在于如何从海量的诗歌中,遴选出最合适的作品。“英国诗歌作品由英方确定,中文诗作则定位于湖北当代诗人作品”。按照具体流程,先选定诗人,后约稿,再评判是否合适。“除了要考虑诗歌质量,还要看是否适合在公共空间展示、是否老少咸宜。”有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入选的作品可以代表湖北诗歌的最高水平。

  让“阳春白雪”的诗歌走入市井,最大的考验在于公众是否买账。正如方方坦言,目前纯文学的刊物很少,老百姓难以接触到纯粹的诗歌。“文学作品是润物细无声的,通过这3个月的时间,让诗歌慢慢进入市民的心间。如果活动过后,一些市民能把一些诗歌背诵下来,那就太好了。”方方说。

  感悟

  “走出小圈子,老百姓同样需要阳春白雪”

  退休中学语文教师李建,家住在轻轨一号线黄浦路站附近,“现在大街小巷的商业广告铺天盖地,充满了金钱气息,让人心浮气躁。”而轻轨诗歌的出现,让他备感惊喜,“读了,既有美的享受,也能让人心静下来。”更多人则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公共空间诗歌”的认同——停下来,读下去。

  这样的选择,成功捅破了高雅文化与公共空间的窗户纸,让城市规划者愈加意识到,老百姓同样需要“阳春白雪”。要实现这种融通,在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教师易栋看来,既需要规划者具备自觉的文化意识,又与市民人文素质的提升紧密关联。“高境界的公共文化空间,能传递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信息,尤其要避免功利、短视的实用趋向,坚守文化理想与审美品位。”

  “高雅艺术不必拘泥于演出地点,”作为英国文化协会中国地区艺术总监,戴维礼则更看重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性,“把歌剧、话剧、诗歌等从大剧院、图书馆里‘拉’出来,更容易让平时不怎么关注这方面艺术的人得到享受。甚至在一些废旧厂房等地进行‘游击’式的展览,也会让人获益良多。”

  与此同时,“公共诗歌空间”也在不经意间,为高雅文化的普及,提供了一次“四两拨千斤”的尝试。“一直以来,诗歌最大软肋是难以走向大众,我们曾作过很多的努力,如编写诗歌刊物、举办诗歌朗诵会,但诗歌还只能在小圈子里活动。”湖北著名诗人张执浩的抱怨,随着自己的诗句洒落轻轨,正在悄然化解。

  “一个城市要提高公共空间的文化品格,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整体性、多层面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建构。”易栋认为,这对城市规划者的人文情怀和智慧是一种考验。

  “我愿意把这个活动延续下去,希望今后可以留下永久性的展示牌,让诗歌长期展示。”对于“公共空间诗歌”的未来,方方满怀信心。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