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铁广告让位公共艺术墙 文化记忆是种家乡的味道

时间:2012年12月25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关于一座城市的记忆,往往源自一些特殊的文化符号。就像你到过杭州,一定不会忘怀那条“文艺范”的地铁。从壁画泥雕到水墨石凳,无处不在的“江南风”让市民在地下空间也能赏到风景。但你可曾知晓,为留住这些文化记忆,舍弃的广告收入每年至少有2000万元。

  可惜,许多城市规划者并不愿为文化空间买单,商业利益的诱惑与低俗审美的偏差,令整个城市与人的心灵渐行渐远。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究竟该遵循怎样的路径?杭州的选择,值得思索。

  ——编 者

抉择

  15个地铁核心站点舍弃广告,每年减收2000万元

  你站在那里,大幅向日葵雕塑墙迎面而来,瞳孔里闪耀着金黄的色彩;你看向那里,水面的涟漪荡漾开古桥倒影,独特的跨湖桥独木舟依稀可见。这是艺术展览,还是雕塑回廊?身边呼啸的列车告诉你答案——这是杭州地铁1号线。

  从白娘子与许仙的壁画,到摩登女郎的泥雕,抑或画满水墨画的站台石凳,各种艺术元素的融入,让稍显压抑的地下空间平添清新。“杭州地铁34个站点中,有15个站点都绘制了公共艺术墙”,在城市规划者眼中,地铁空间正在成为城市文化的又一载体。

  “公共空间设计非常重要,让乘客的眼睛更‘舒服’,在国外这样的展示已经屡见不鲜,这些细节才是代表这个城市的符号。”乘车后,“海归”硕士陈贝贝说。

  将公共空间与文化艺术挂钩,对于杭州地铁而言,是由来已久的打算。“最早开始讨论装修方案时,就提出了文化墙的设想。定位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特点,再梳理每个车站的具体地域文化,有什么典故,有哪些名人……找出最具代表性的要素,按主题把艺术融合进去。”杭州地铁设计部副部长崔新凯说,文化墙占了原本广告墙面的8%,就是为了让乘客在地下能感受更人性化的文化氛围,提升车站的文化品位。

  而公共艺术设计者们的愿望更为浪漫:如果孩子从小就坐这地铁,成人后,地铁上的画会成为他们的家乡记忆。

  但从商业角度来看,这样的文化记忆是“昂贵”的。记者从杭州地铁集团了解到,配置公共文化墙所选取的15个站点是杭州地铁1号线最具广告资源价值的核心或中心站点。根据集团投资开发部的评估,并经过剔除这15个站点文化墙后的广告资源招标结果的验证,15个文化空间至少让广告收入每年减少2000万元。

 碰撞

  在商业与文化的夹缝寻出路,是否宜人为衡量标准

  其实在杭州,开启“江南style”的,绝非只有这条“文艺范”地铁。对于公共空间的营造思路,杭州城市规划者在商业与文化的碰撞中,努力探寻一条兼容的路径。

  驰名天下的西湖岸边,也曾违章建筑成群,浑然天成的风景却少了文化元素的味道。“近些年,杭州‘还湖于民’,拆除了岸边60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恢复和重建了187个文化景点,并免费向公众开放。”据介绍,仅免收门票一项,政府一年就少收入2000多万元,但这些投入换来的,不只是旅游收入的持续倍增,还有城市文化空间的整体提升。

  而在更多市民看来,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就在于生活的感觉。“我们平时不用去西湖、去运河,家门口走走就很幸福。”74岁的魏新蔡大妈住在清泰街,背街小巷青砖白墙,家旁边就是中河,花树成荫、气韵古朴。“杭州公共空间之所以让人愉悦,在于设计上的开放亲民。”杭州白象城市景观设计公司设计师李建东认为,是否宜人是衡量公共空间质量的标准,“像不能进入的绿地、暴晒的水泥广场、无趣甚至丑陋的城市雕塑,这些细节决定了公共空间设计的成败。”

  有学者介绍,在西方许多国家往往有公共艺术百分比的制度,在任何基建项目的设计与建造时都必须有5%—10%的资金用于基建项目外观及与公共空间接壤部分的建造,如门口的绿化带、墙壁临街的一面等。“在国内,大家更重视室内的富丽堂皇,对室外公共部分缺乏关注和必要的投入。”

  中国美院教师金石则强调“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为人而建”。在他看来,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很高,怎么在拥挤的空间里营造出人性化?缩短人与城市的心灵距离?“这些,都是城市公共空间需要研究的课题。”

内核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体貌,这是公共空间的文化根脉

 “杭州地铁设计公共文化空间的尝试有其意义,但还不能说就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典范。现在的很多城市都有同样的问题:打造公共空间时缺乏历史积淀和内涵,使其表现力单薄、难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浙江大学一名老师如是评价。

  他举的相反例子,是俄罗斯地铁。“在俄罗斯,一个装修普通如民居的地铁站,游客一进去就能感受到历史感与文化气息。内部没有刻意的公共艺术展示,但你看几十年使用下来的石头台阶,上面深深浅浅的脚印好像踏在人的心里,这就是时光的积淀。”

  要让人记住一个城市,必须有一些特殊的记录者。“如果城市的建设者有耐心懂艺术,慢慢积累慢慢建设,任何地方都能变美,只不过在杭州,这个过程已经历经千年。”北京大学研究员栗强很是感慨。如他所言,在文化与商业的相互关系中,时间成为一种观察公共空间的独特视角。“新建文化空间固然重要,保留文化记忆不再被滥拆,或许更为紧迫。”

  这些年,游走于城市之间,很多人都会有类似感受:有的公共空间病态十足,雷人设计不绝,毫无文化品位;有的公共空间曲高和寡,高高俯视将公众拒之千里;有的公共空间弥漫铜臭,为商业利益克隆成风,粗糙低劣的仿制品让人目不忍视;有的公共空间不伦不类,盲目拆旧建新如同“抹上口红的老人”。

  “像世纪广场热、大草坪热、大树进城热都曾经盛行一时,这些缺失文化价值的公共空间,早晚遭到被淘汰的命运。”金石直言。而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雕塑家戴耘则强调,艺术家在进行城市空间设计时,要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充分熟悉并融会贯通,而不是简单地将自己的作品放大、移植。

  每座城市都该有自己的独特体貌,而这,也该成为营造公共空间的文化根脉和文化审美。就像杭州在进行“还湖”工程时,没有乱拍脑袋,而是找出古代的湖山图,按着当年的规划细细描绘。千年的历史积淀与现实空间的融通,才让杭州如此身姿婀娜。“城市设计者,千万不能缺少对城市特有元素的探究”,栗强说。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