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何保护?

时间:2012年12月27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拥有“土家民俗风情第一寨”美誉的湖北恩施宣恩县彭家寨,围绕特色民居保护下功夫,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对村寨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使彭家寨这颗尘封的土家族明珠再次焕发了生机。 CFP

“民族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但部分地区破坏少数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民族村寨的特色急剧消失,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刻不容缓。”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司长乐长虹表示。日前,国家民委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重点保护和改造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抢救与保护刻不容缓

  湖北省宣恩县彭家寨,全寨48户250余人,均为土家族,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建于清末的土家族吊脚楼群、土家族凉亭、桥索等传统干栏式建筑。

  “彭家寨属于武陵山区典型的土家族聚落,集土家族吊脚楼形体美、空间美、层次美、轮廓美于一体,具有极高的建筑美学价值,但因年久失修、缺乏保护,整个村寨面貌已残破不堪。”前往彭家寨调研的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巡视员王铁志告诉记者。

  “建筑是文化的结晶。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民居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保护好特色民居,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乐长虹告诉记者,“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民族特色村寨多位于边远落后地区,贫困问题突出;受自身条件限制,传统经济转型困难;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遭受巨大冲击;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传统民居被造价低廉的简易建筑所取代,村寨的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急速消失。”

专项规划重点保护民族村寨

  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开始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3年多来,中央财政投入2.7亿元,同时吸引多方面资金,在全国28个省区市370个村寨开展试点,取得明显成效。项目实施以来,作为试点村寨的彭家寨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对村寨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实施了水电路以及公共卫生设施等改造工程。

  如今,彭家寨这颗尘封的土家族明珠再次焕发光彩。

  乐长虹表示,按照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重点保护和改造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重点扶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不低于30%、总户数不低于50户、特色民居不低于50%的村寨。

  保护和发展要达到怎样的效果?“首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乐长虹说。《纲要》要求,试点村寨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村内道路实现硬化、饮用水安全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超过90%、特色民居占80%以上。

  此外,《纲要》还要求村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年收入超过所在县平均水平,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筑典型特征得到彰显,传统建筑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动静结合的民族文化保护模式基本形成,公共文体设施完好率达到100%,经常开展民族文化活动;适龄儿童入学率超过95%,60%以上的劳动力享受到相应适用技能培训服务。

多元投入切实保障实施

  “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王铁志说。

  王铁志在调研中了解到,2009年特色村寨项目实施以来,湖北省以3500万元的资金投入带动地方投资3亿多元,集中实施了51个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安徽省则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900多万元,带动社会各方面投入6000多万元支持特色村寨项目建设。

  对此,《纲要》提出要以多元投入方式解决资金问题。除明确表明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安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资金,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安排的资金项目要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倾斜外,还鼓励、引导、争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援助投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旅游开发。(本报记者 殷 泓)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