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生活,越动人——电影人纪念著名导演鲁韧诞辰百年

时间:2012年12月27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颜维琦 曹继军

  喜欢老电影的观众一定都记得《今天我休息》中朴实热心的仲星火,也都不会忘记《李双双》中勤劳泼辣的张瑞芳,但是,这两部电影的幕后功臣却少有人知,他就是导演鲁韧。今年是鲁韧先生诞辰100周年,日前,上海电影界的艺术家代表汇聚一堂,追忆鲁韧卓越的艺术成就,感怀他的人格魅力和品格风范。

他创造了“轻喜剧”这个新名词

  鲁韧生于1912年1月,天津人,原名吴博,后因敬仰鲁迅坚忍不拔的精神,改艺名鲁韧。作为一代著名导演,鲁韧的作品并不多,但都掷地有声。

  1951年,他编导了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太阳照亮了红石沟》,受到好评。此后,从《洞箫横吹》到“文革”之后的《于无声处》和《车水马龙》,特别是《李双双》和《今天我休息》,皆可谓银幕佳作。其中《李双双》于1963年获得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鲜明的时代性和浓烈的幽默感,是鲁韧导演影片的最大特点。鲁韧坚持拍摄现代题材影片,更擅长喜剧样式,出自他手的影片亦庄亦谐,喜而不俗。

  “鲁韧导演在电影的土地上埋头耕耘,不张扬。在当时十分困难和政治化的背景下,从事歌颂性喜剧的创作是十分艰难的。虽然有一些大跃进的痕迹,但还是确定了轻喜剧这种基本范式。”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吕晓明说,“《李双双》的意义不光在于它获得了一个百花奖,还在于它有超越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于喜剧,鲁韧的解读是:“喜剧,除了严肃对待之外,应该很好地加强和处理,但加强的主要点不是笑料、噱头及动作和语言的滑稽,而是引人深思的语言和幽默、性格的矛盾及新旧思想的对比。”对于喜剧的节奏,鲁韧也有着精准的掌握。

  著名导演吴贻弓说:“鲁韧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他创造了‘轻喜剧’这个新名词。《李双双》和《今天我休息》两部‘轻喜剧’电影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今天,我们纪念他、怀念他,更将继承他的优良品行,开拓中国电影新的局面。”

他主张作品“立足今天,反映现实”

  鲁韧极力主张作品要“立足今天,反映现实”。因此,他所导演的影片都是现代题材。“艺术离不开生活”则是他一生奉行的准则。导演成家骥说,《李双双》就是在这样的信念指引下完成的。鲁韧在62岁时还坚持去湘西下生活、种水稻,他对农村充满感情,生活是他作品的源泉。

  演员赵静的第一部电影就是鲁韧导演的《新凤歌》。对于这位领路人,赵静充满感恩:“我之前是曲艺演员,从没有拍过电影,第一部戏就演女一号,压力很大。鲁韧导演对我说:‘你要观察生活,电影的表演就是来自生活,越生活越真实越好。’”

  鲁韧的认真、耿直,让很多人印象深刻。导演徐伟杰回忆说:“对于公式化、概念化、粗制滥造、千篇一律的电影,鲁韧是零容忍的,他认为正确的一定要坚持。”

  《今天我休息》、《李双双》的男主角仲星火与鲁韧合作过四次。在他看来,鲁韧导演很“啰嗦”,“他想得很多、说得也很多,拍《李双双》的时候,他跟张瑞芳争论得很激烈,主要是关于掌握喜剧的分寸问题,鲁韧怕张瑞芳把李双双演得太疯,但每次都是吵归吵,照样拍得好,说他啰嗦其实就是他细嚼慢咽、精雕细琢。”

  2002年11月,鲁韧离开了他挚爱的火热生活。在上海福寿园,秀美挺拔的雪松树下,鲁韧的树葬碑至简至易:一本打开的书型墓碑上,刻上了鲁韧夫妻的名字及出生年月。

  他的墓碑立于2006年清明,因为鲁韧生前不喜繁复,追求简单自然,家人便在此处让其安息。来园的市民发现这么小的节地墓碑,竟然是声名赫赫的鲁韧导演,都为之感叹。

  上海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许朋乐说:“鲁韧导演受鲁迅的启迪,以韧性的战斗精神,辛勤耕耘,孜孜追求,干出了一番历史和观众公认的成绩。也许人们已经不记得他的名字,但他的作品、他的贡献永远镌刻在电影的丰碑上。”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