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神马查干》:草原少年成长之歌

时间:2012年12月31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郑欢欢

  孩子与动物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生命关系,或许正因如此,孩子与动物的故事常常是中外银幕热衷表现的题材。那些发生在孩子和各种动物之间的动人故事,总是有一股特殊的魔力,不仅深受孩子喜爱,往往还能俘获成人观众的心。近期银幕上出现的《我和神马查干》,就是这样一部表现孩子与动物(马)之间动人情感的优秀影片。

  《我和神马查干》讲述了一个关于离去与挽留的故事。草原男孩呼斯勒有一匹心爱的白马查干,查干被寻马人指认为看护大英雄博尔忽敖包的转世神马,呼斯勒对此深信不疑,爸爸却不相信他的话。由于全家要迁去旗里生活,父亲做出了卖马的决定,于是呼斯勒决定用自己的方式留下查干,而他终于等来博尔忽家族后代为神马查干举行转世仪式的那一刻。

  电影故事紧紧围绕呼斯勒尽力挽留查干这一情节主线展开,尽管情节看似单纯,由于编导对细节的重视与开掘,看似简单的故事呈现出丰富的内容,流畅的叙事中包含了深厚的内蕴。影片一开始便交待了“查干离去”的原因:父亲向往城市生活,决定带领全家离开草原,呼斯勒不得不去城里上学,而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爸爸要将查干卖掉。为了能留下心爱的查干,呼斯勒想尽了一个孩子所能想到的各种办法。正是在这一情节落脚点上,影片《我和神马查干》用一种适合儿童审美的方式,动人地表现出了神马查干的去留与草原少年呼斯勒成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电影着力渲染了呼斯勒和查干的感情故事,其中呼斯勒和查干前往对方住地互相看望的段落表现得尤为精彩。呼斯勒偷偷从学校跑回草原看望查干,查干追随呼斯勒返校的汽车一路追赶,父亲拗不过儿子最终让呼斯勒骑马上学。随后,被父亲寄养在马术俱乐部里的查干,也几次偷偷跑去学校门口与呼斯勒“约会”。这些段落表现呼斯勒与马的彼此思念,动人而传神。影片向观众传递了这样一个观念,和动物一起长大的孩子,一定是个乐观善良、充满责任感的人。

  父子关系是少年呼斯勒精神成长的重要坐标,也是本片另一条重要的情感线索。呼斯勒的父亲带着家人离开草原来到城市创业,但他开始并不理解这一决定对于儿子呼斯勒意味着什么。尽管父亲也曾让呼斯勒骑马上学,但是围绕着查干的去留,电影表现呼斯勒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紧张的、对抗的。父亲不相信转世神马的说法,始终在找合适的买马人,呼斯勒则始终在努力找回查干、回到草原。直到影片结尾查干被确认为转世神马的那一刻,横亘在父子之间的感情沟壑终于被填平,呼斯勒用少年特有的爱与执著赢得了父亲的认同。为查干举行的转世仪式,也正是少年呼斯勒镌刻着爱、智慧、执著与信念的成人礼。在父子关系这条情感脉络中,我们同时也不难感悟到,和孩子们相比,成人对动物所持有的态度总是实用主义的、僵化的。呼斯勒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只要相互尊重,不管是人和动物之间,还是人和人之间,都可以建立亲密的关系。

  一部优秀的儿童电影,应该深入儿童心灵深处,反映儿童的真实的精神生命状态,塑造具有童年存在感觉的真实少年形象。如果以这样的创作观念来衡量,《我和神马查干》在少年形象塑造方面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呼斯勒是一个典型的小小男子汉形象,他身上体现出少年特有的坚持,他为挽留查干所做的一切充满了正能量。电影在表现呼斯勒与几个同学之间的关系时也颇为用心,比如表现孩子们喜欢“比特别”的细节就非常真实。拥有手机的同学很特别,能把被老师没收的手机偷偷取回来的呼斯勒令同学刮目相看,蒙眼品尝奶酪能够猜出是谁家奶酪的同学很了不起,能在城里骑马上学的呼斯勒也是绝无仅有。这些细节的安排为影片增添了生动的校园气息,也能看出编导对这一年龄阶段少年儿童身心特征的精准把握。

(作者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编辑:竹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