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观众,何谈其他——有感于《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票房奇迹

时间:2013年01月04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向 兵

  2012年年底北京迎来了近几十年来同期最冷的寒流,然而在凛冽的寒风中,北京的影院门前却伫立着一队队等待购票的观众。如此盛况远不止出现在北京,在广州有人感叹电影票像春运的火车票一样紧俏。这都是因了贺岁片《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从12月12日第一天上映开始,《泰囧》便不断改写中国电影市场的历史纪录,上映第一周夺得首周的单日票房冠军、周末华语片冠军,全周收获3.1亿元,刷新国产片单周票房纪录,观众数达1175万,超过《泰坦尼克号3D》首周的1050万,创下单周观众总数新高。第二周又以3.744亿刷新自己刚创下的纪录,同时超过《变形金刚3》的3.62亿,成为次周最高票房纪录的保持者。截至2013年1月1日,《泰囧》累计票房已突破10亿,创造出有史以来华语电影的单片最高票房,而《泰囧》仍在热映中,书写新纪录的奇迹还在继续。

  一部制作资金近3000万的《泰囧》,竟创造如此的票房神话,让人惊叹,发人深思。

  诚然,《泰囧》值得总结的经验很多,但首先得益于创作者认真的艺术态度。该片导演徐峥在主演《人在囧途》获得不俗市场反响的基础上续写“囧”篇,第一次执掌导筒首先想到的就是“不恶搞、不山寨,回归一部真正属于中国老百姓的喜剧的真实面貌”。他认为中国电影不缺好的喜剧演员,缺的是“能真正让人发笑却又不傻笑的剧本”。为此,他和编剧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编织不乏现实意义、剧情扎实的故事,推敲符合人物身份、富于喜感的台词。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一个研发出高科技产品“油霸”的“精英”与一个做葱花饼的“草根”,一个为了自己发财,一个为了替母亲还愿,被迫结伴而行,二者在一路的纠葛中相互改变,启迪心灵、升华情感。二人身份地位和人生追求的巨大差异,加之争夺“油霸”的第三者的推波助澜,其间自然笑料不断,但人们在笑过之后,从中体味到一种触动心灵的东西。这正是我们一直渴求却在物欲横流,忙于奔波的现实中遗忘了的那份情愫。这是有意味的喜剧,是我们在《李双双》、《瞧这一家子》中,体会过的那种既有时代气息亦有生活意趣的喜剧。它平实,没有蹊跷的巧合,没有超现实的奇遇,也没有猪八戒踩西瓜皮、“傻根儿”在飞机上嚷嚷要开窗的“搞笑”,但它让人发笑,让人在会心的笑声中得到愉悦。

  诚如徐峥所说,《泰囧》就是一部规规矩矩的喜剧,它并不完美。不可否认,该片确实存在着思想内涵开掘不深,表现手法创新不够,叙事逻辑、剧情细节经不起推敲等诸多的不足。但有一个事实,却是不可忽视的——2012年年底,如果没有《泰囧》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一路书写的新纪录,中国电影不会引发媒体的一再惊叹和社会各阶层如此热烈的关注;业内人士回顾这一年的产业状况时,谈得更多的恐怕是“危机”,是如何在进口大片配额增加、群狼环伺,市场份额严重倾斜的局面下,重振国产电影的市场号召力。专业人士也许还在见仁见智地认真探讨,重振声威是否真离不开大片,中国电影究竟要不要类型化?

  不是说一部《泰囧》就改变了这一切,但是毫无疑问,它提振了国产电影的信心。它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再一次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不管是营造视听奇观的大制作、明星扎堆的大投资,还是剑走偏锋注目社会边缘、重构历史注重个人表达,都须得想着观众,规规矩矩拍片。所谓“规规矩矩”,就是遵循艺术规律,尊重市场法则。唯有如此,观众才会买账,才有可能创造票房佳绩。也只有如此,投资者才能收回投资进行再生产,中国电影产业才谈得上发展、壮大,才谈得上以民族风格、民族气派走向世界。

  这些年,电影产业飞速发展,全国每年新增银幕3000块以上,仅新增数量就超过韩国影院的银幕总数,这无疑造就了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大的容量。在这个市场上,作品不完美不要紧,只要想着观众,“规规矩矩”地拍片,《泰囧》的票房神话未尝不可复制。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