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论道:公共文化设施为何缺人气

时间:2013年01月17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2012年刚刚过去,说起这一年的文化建设成就,覆盖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是其中之一,的确值得自豪,但今后如何提高效能,却是更令人关注的问题。因为没有效能,或者效能很低,这些设施无异于浪费。

  近些年,许多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迅猛,一座座外观富丽、设计考究、设备现代化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大剧院拔地而起,有些还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其中发展最明显的是中小城市,从前一些城市连个像样的文化馆都没有,现在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大剧院样样齐全,还能与机关大楼、银行大厦、豪华宾馆比肩,在那里高高矗立。

  不过,一些中小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往往建在新城区,新城区的特点就是宽宽的马路、大片的草坪,巍峨的建筑,环境尽管优美,建筑虽然壮观,却是空空荡荡,没有人气。这种所谓新城区,看起来冷冰冰的,大多是办公的场所和高档宾馆的所在,再加上几座昂贵的大酒楼,刚建成的楼盘入住率也极低。走在街上,找不到哪里可以休憩,看不见便民式的餐饮,上下班时还有往来穿梭的车辆,而平时则是一片静悄悄。处于其中的公共文化设施的人气如何,可想而知。有些文化设施,即便不在新城区,也选在了刚刚开发不久、人们还比较陌生的地段,没人气依然是特征。与此相比,那些经营性的文化场所反倒特别注意选址四周的人气,因为没有人气就没有商业利益,投入便不会有产出。

  我参观过不少建于新城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图书馆好像五星级酒店,但大堂冷冷清清,阅览室里读者寥寥无几;博物馆更像是豪华的收藏库,只见物不见人;文化馆虽说都符合标准,可里面无人光顾;档案馆被介绍说已经拥有了什么什么世界先进设备,但唯一没人在乎的就是利用率。

  新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选在新城区和开发不久的地段,原因在于土地便于规划、设施容易建设。虽然建设久了,居民渐渐多了,周边慢慢成熟了,人气也会旺起来,但几年之内甚至更长时间都会孤寂,受到冷落,确是一个事实。而且,老城区的居民远离这里,享受不到日常的文化服务,也许是个永久存在的现象。我曾去过许多新城区,都是一模一样,每次想去老城区逛逛,不然就好像没来过这座城市,但被告知,老城距离这里很远,半天时间恐怕不够。由此可知,那些乘坐公共交通的居民要来新城区也不是件容易事。

  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属性是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没有便利性,何谈基本性、均等性,没有便利性的设施,利用率自然不会高,效能当然也有限,其公益性则很难体现出来。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环境假如对居民很陌生,居民就会有种天然的排斥感,因为享受公共文化是日常的生活内容,是每日每时的文化需求,不像隔一段时间才来一次的旅游那样,好奇心理是动因。如果人们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仅仅出于好奇,那设施建设的真正目的还远没有达到。

  今天,要想补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人气,尽管困难不少,但也必须想方设法,比如增加公共交通,比如在居民密集的地方设立分馆,比如举办各类相关的宣传活动,等等。如果任那些设施继续冷清下去,既对不起花费巨资建立起来的文化设施,更对不起缺少文化服务的城乡百姓。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