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书法教育默默探索前行——记书法教育家郑晓华

时间:2013年02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谢天武

书法教育家郑晓华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书法学科主持人、书法教育家,郑晓华认为,书法是一门内涵很深的传统艺术,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社会应用最广的大众审美普及形式。学书法追求完美,而且它是“单向时序”完成的,不能重复修改,技术精度要求很高。技术、独创、合理三种能力缺一不可。这三种能力的获得,在他看来,不仅需要“修内”——专业技术范围内的训练,还需要“修外”——即涵盖各艺术门类的艺术史、艺术理论,哲学、美学、历史等。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1年,郑晓华调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他一直致力于书法教育方面的实践和探索。2004年,艺术学院建立书法硕士、博士学科,2005年成立本科中国书画专业。在推进全日制书法本、硕、博学位教育的基础上,艺术学院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杂志社等书法组织合作,搭建起了在职书法家知识素养“升级”的平台。

  郑晓华常说,在这个视觉感官强化的时代,艺术品给人的视觉冲击力非常重要,要让观众“一看就喜欢”。他赞赏艺术家适应社会时代的变化,追求艺术形式的外露,使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美学需求实现对接。

  从2009年到2010年,郑晓华制作了20集电视系列讲座《中国历代书法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20位历史人物》。2010年8月,郑晓华精心编写了全英文国际通用汉字书法教材《中国书法入门》,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国际小学期讲授中国书法选修课程。

  除此之外,郑晓华还积极推动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和《中国书法》杂志社联合主办书法高研班,旨在提高我国中青年书法家的综合素养和创作水平。两期高研班总计已有100多名学员毕业。2006年,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和韩国驻华文化院合作,开办“中韩书法名家邀请展”。此展至今已成功举办5届,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逐渐加深,已经成为中韩书法界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促进两国书法交流发挥着积极作用。

  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价值取向。郑晓华始终记得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植根人民、感恩人民、服务人民,尤其是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郑晓华说,无数先辈毕其一生之力在研究探索,他们的智慧已演绎为充满个性的艺术语言和风格样式,留在了千姿百态的中国书法史中。作为大学中的书法专业学者,继续探索、发现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