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艺术的最前沿?还是生活的另一面?

时间:2013年02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关 戈

  新年刚过,湖北美术馆就火了。一篇被网友誉为神吐槽帖的文章在微博上一日内被转发、评价上万次,调侃自己去湖北美术馆参观的感受。首遭吐槽的是一件曾获得某评选装置影像组十强的作品,发帖者叨叨“大妈你们怎么能就这样把衣服晾在外面,这还在营业呢”“忍了很久去问工作人员,他们说这是行——为——艺——术!”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不少作品被吐槽有“土鳖无法理解的艺术内涵”,其中还不乏名家之作。

  这是一个很吊诡的现象。不少网友跟进调侃,称自己是“艺术的土鳖”,要“远离艺术做正常人”;而湖北美术馆方面则认为传统、现代、实验等多元价值取向的展览不一定能取悦所有观众,有的观众“看不懂”才正常。一切似乎都在自圆其说的范围之内,可当此二者相互遭遇,却让事情多少有些尴尬——观众的吐槽更像是在质疑艺术家“你在其中做了什么?提供了哪些创造?”而艺术家则表示自己做了很多,只是“你们不懂”。

  在多数人的常识里,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们的欣赏期待里自然就很关心艺术家“做了什么”。如今让观众迷惘的,恰恰是艺术家似乎没做什么。看吧,铁衣架、长竹竿晾起的数百件旧衣服,用水墨点染出来的蠕虫状物体聚成的三角形,圆形宣纸上白色胶布覆盖的正方形纱布……无论怎么看,它们似乎都太简或太陋,或者太生活化,仅有的“艺术处理”也不过是在艺术场所做了展览,难怪会引起观众的质疑。

  湖北美术馆方面也承认有的作品可能在审美层面上不算很好,同时强调,“从学术层面上”有的作品很有价值。应该说,这种说法是可以理解的。基于对惯常的、传统的再认识,一些艺术探索常常会颠覆人们原有的审美观念,以达到一种陌生化的冲击效果。但在笔者看来,过度沉溺于此,有时可能会让探索者迷失,陷入一种所谓的学术话语中,本末倒置地用一套玄之又玄的理论观念为失血的艺术背书,这是需要警惕的。

  有时候,艺术探索更像是自造一座又一座的庐山,深入其中的人常常会以一座又一座的庐山作为参照物,为进一步的探索找到标杆或准绳。当他们穿越过去,很可能已经抵达了生活的另一面,却仍以为尚在艺术的最前沿。此时,普通人反而可能看得更清楚。如今神吐槽来了,无论如何,它表达了一种声音,传递了一种关注,更是一个提醒。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