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区域文化 培育产业特色

时间:2013年03月21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永林

“民间舞蹈之乡”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自古就“俗善歌舞”,有“好乐舞”之习俗,民间舞蹈种类繁多,现今有120名重点民间艺人传承和发展了11个民间舞蹈艺种。 CFP

  湖北文化源远流长,资源丰富,灿烂辉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促进湖北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北文化最大特色就是荆楚文化,广义荆楚文化包含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武当道教文化、清江巴土文化、长江三峡文化等等。湖北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应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的资源价值,主打荆楚文化品牌,走差异化品牌发展之路。如武汉的首义文化、荆州的楚文化和三国文化、黄石的矿冶文化、随州的炎帝神农文化、秭归的屈原文化、宜昌的三峡和清江文化、十堰的武当文化、孝感的孝文化、咸宁的向阳湖文化、襄阳的三国文化、恩施的土家民族文化、鄂东的农禅文化等都各具特色,各地可以根据这些地方特色文化,形成“荆楚花开,馨香各异”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当今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已经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意与创新,创意正有力地推动着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科技创新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湖北文化产业必须走创意型和科技型发展之路。在开发利用荆楚文化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时,一方面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好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努力提升特色文化的核心价值,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益。

  据湖北省社科联的调研建议,湖北文化产业要充分整合区域内文化产业资源,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各地已形成的文化产业园、文化街、文化科技园、文化创意园、大型主题公园等园区的基础上,以本地化文化资源为主体,以传统特色文化园区为依托,建设地方特色型文化产业园,提升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实行政策优惠,吸引文化企业进驻文化产业园区,促进荆楚特色文化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权化和产权金融化的转变,使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成为文化品牌,最后实现湖北文化产业整体快速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湖北省既要重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更要重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国城镇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2)》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湖北城镇和乡村人均文化消费分别为655.87元、288.12元,在全国31个省域中排位分别为第26位、第28位。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文化消费能力,助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要充分利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

  目前,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空间由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部分组成,传统文化虽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现代文化的强力挤压下生存空间日渐萎缩;相反,现代文化后来居上,其影响力和空间日趋扩大。湖北广大农村是荆楚文化的沃土,为保存荆楚文化的原真性及本土性、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不竭资源,应当重塑乡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构建荆楚文化在农村社区的现代传承体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通过吸收现代文化元素,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其焕发青春活力,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在世界商贸发达地区所占有的沿海、沿边、沿河、沿线四大地理要素中,湖北既占有沿江之利,又得沿线之益。湖北应通过区域内特色文化产业互动及区域间文化产业联动,形成沿江、沿线等多条特色文化产业圈和产业带,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作者为华中师大副校长、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孙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