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借文化建设之名助长浪费

时间:2013年03月22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文化产业园沦为房地产开发,奢华剧院、“穷县豪庆”屡见不鲜

勿借文化建设之名助长浪费

勾 犇绘

 从借文化园区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到不惜血本兴建奢华文化设施,再到大操大办“政绩节庆”,有些地方或明或暗的文化浪费现象,令人触目惊心。难怪有人直言,如今的许多建设项目实在是“烧政府的钱没商量,揩政府的油不担忧”。

  形形色色的浪费背后,是利益之手的推波助澜。文化生产的政绩心态、项目投入的行政主导、产业运行的市场缺位,导致文化浪费的恶性循环,也令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反对浪费、厉行节俭,并非只停留在饭桌上、会场内,遏制各种事业发展中的铺张浪费同样刻不容缓。

  ——编 者

  经济不富裕却建十亿大剧院

  国家贫困县欲办千万演唱会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文化产业园地产化倾向惹来不少代表委员的质疑。“文化园里什么企业都有,同质化倾向严重。”全国政协委员高抒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文化园区“挂羊头卖狗肉”,名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为地产开发牟取暴利。由于特色不鲜明、规划不合理,有的产业园甚至“还未建好,已经夭折”,在全国人大代表朱瑞莲看来,文化浪费问题已不得不让人警惕。

  实际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早在去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就已指出,各地建设文化产业园热情很高,但同质化严重,借文化园之名圈地搞房地产的现象也在个别地方出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曾对媒体表示,目前国家承认的全国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只有1000个左右,但实际上估计不止10000个,真正能做到集聚文化产业的不到5%,甚至在区县、乡镇都会发现它们的身影。

  在权威数据缺席的情况下,陈少峰提供的数字或许只是一家之言,但足以反映业内和学界的担忧。“文化产业拿地容易、地方政府的补贴力度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研究学者张铮坦言,“一些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并非为发展文化,只为攒项目、申补贴。”

  据统计,去年共有600亿—700亿元公共资本投入文化产业。专家称,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从2012年开始扩容到100亿元。

  不仅如此,其他的文化浪费现象同样令人担忧。有媒体报道,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城市为了建设“与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相媲美”的剧院,耗资10亿元打造7万平方米的大剧院,用20公斤黄金铺满幕墙,用钢总量近1万吨。九三学社专门针对某省40多家剧院调查,发现这些文化场所全部采用高耗能、高耗材的建筑形式。

  一些“被制造”的节庆活动更令人匪夷所思。具有文化色彩的节庆活动本身是好事,但一些地方却不量力而行,“穷县豪庆”现象频现。江西某市曾耗资600余万元办“首届鄱阳湖龙虾节”,结果,200多人参加龙虾宴导致急性肠胃炎;某国家级贫困县曾为庆祝该县首届“富源·胜境”文化节,欲砸千万元办演唱会,后因网友质疑而被叫停。

  政府包揽成为文化浪费温床

  官员要政绩文化产业太粗放

  “我国始终把文化产业当成事业来办,文化产业中的主体一般依靠行政资金运营,这样就会降低资源利用效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朱春阳所说的政府包揽,往往会成为文化浪费的“温床”。

  “文化产业本身是高风险的,最理想的支持资本应当是风险资本。当利用政府资金运作时,就容易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这种情况下,文化项目投资往往容易沦为效率低下的‘烂尾项目’,从而造成资源浪费。”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应该依靠市场规律培育产业发展能力,才能有效避免浪费。”

  而重复建设是文化浪费的另外一个重要表征,这种风气的出现与政府主导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化产业成为政府手中出政绩、要数字的一张王牌,片面的政绩考核使得文化项目在各地成为建设主角。”朱春阳同时指出,这样的导向还会造成文化项目投入生产之后会因领导更迭而失去发展后劲,造成“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局面。

  另外,具体的文化产业项目,即便是主管部门,也会因专业化程度及行业经验的限制而无法完全“管好”。这时,真正有效益的项目往往难见天日,而善于走关系、能公关的项目却容易大干快上,造成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

  张铮认为,文化浪费集中反映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从政策到评估都存在官员政绩导向,这种“等不得”的心态就是在糟蹋东西。

  在政绩导向下,地方发展文化产业只能借用地产和旅游这类成熟的商业模式来发展,魏鹏举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是粗放式的,利用传统资源,依赖土地和资本。”

 解

  公共投入重规律让市场先行

  政府改思路不要直接孵鸡蛋

  杜绝文化浪费需要文化产业形成资源的良性利用机制。朱春阳认为,市场是反文化浪费的治根之策。“增加文化产业发展的信息透明度,推进市场化的招标,让社会第三方参与其中,在根本上形成资本自由流动的大市场。”朱春阳说。

  专家指出,遏制浪费重在遏制公共资本对文化产业投入的过度冲动。魏鹏举建议:“公共资本在投入文化项目之前应对资金使用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研究,让资源发挥更大效应。”

  在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风险资本比公共资本更具优势。以美国为例,其文化产业多依靠风险投资和银行等市场资金,市场追求回报,自然对项目和团队形成刺激和约束,进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熟。魏鹏举说:“要使行政让位于市场如果企业发展缺乏绩效管理,将精力大量投入政府公关,会使得在产品创新和市场竞争中的投入减少。”

  强调市场作用并非要忽视行政力量。行政力量可以用,关键在于用得“巧”。有专家坦言,“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需要政府扶持,但不必让公共资金直接面对企业,而应当与社会资本合作,实现组合投资模式。形成财政杠杆,引入市场竞争的同时促进市场公平。中国下一步方向应当改变政府直接‘孵鸡蛋’的现状,而改为发展‘养鸡场’”。

  文化发展还需要依靠法律约束。在张铮看来,“我国在文化领域一直依靠行业政策,缺乏法律制约,空子太多。为了避免文化发展的区域恶性竞争,政府应当整合资源,明确行政管理职能。从头开始科学规划、精细审核,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

  几年前就有业界人士提出应当建立文化产业促进法,但一直未实现。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昶坦言:“目前政出多头,多部委各管一块,协调成本高,缺乏统一标准,建立统一法规存在难度。”

  在外部环境之外,文化产业自身也存在问题。合理的发展依靠产业模式的转变升级,加快产业合理布局。“引导文化产业模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的核心在于人才。”李昶认为,“包括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还要培育懂得文化产业的专业化领导干部。”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