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乡市农民贺显曾二十八年创办文学社的故事

时间:2013年04月11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唐湘岳 通讯员 张金平

文学“裁缝”
——湖南省湘乡市农民贺显曾二十八年创办文学社的故事

他说他只是一个农民,可农民夸他是个好裁缝,他呕心沥血创办农民文学社,花28年缝织一件作品《仙女山》(见图)。他是贺显曾,湖南省湘乡市龙洞乡乐昌村村民。
4月4日,67岁的贺显曾正在为第105期的《仙女山》做校对。累了,他扶了扶老花镜,又低头工作。
4月2日,王志坚给贺显曾打电话,询问新一期《仙女山》的排版情况。他们相识在28年前。
贺显曾写了两个故事——《嘴上没毛》、《曾十二过沟》寄给湘乡文化馆。龙洞乡文化站站长王志坚看到文章喜上眉梢。一直有办文学社夙愿的他,正愁没有人才。王志坚在贺显曾工作的纸箱厂找到他。
1985年9月8日,龙洞乡仙女山文学社正式成立。文学社开办了一个创作园地——《仙女山》,贺显曾担任主编,文学社副社长。
《仙女山》编辑部就设在贺显曾的家里。没有资金,排版只得动用原始工具:四方小凳上一块木刻版,先压好待印的封面纸,再在封面上盖上一层报纸,然后手握一只玻璃茶杯,在报纸上来回磨,七八分钟一张。
《仙女山》终于印出来了!附近的农民、老师、学生抢着看。最忙碌的时候,贺显曾要将报纸邮寄到全国3000多个地方。海外华人也纷纷投稿,要求刊登。
纸箱厂不景气,贺显曾下岗了。好多人劝他:“老贺啊,守着这个穷文学社有什么意思,不如挣点钱来得实在。”贺显曾有自己的想法:“无论如何,文学梦不能丢。” 
1990年,《仙女山》由刻印转为铅印,王志坚因工作需要,离开了龙洞乡。贺显曾失去最大的支持者。
筹钱、征稿、改稿、排版、校对、发行……虽然“裁缝”只剩下他一人,可是,《仙女山》还走得稳稳当当,活得漂漂亮亮。
2005年3月一天深夜,贺显曾一阵猛烈咳嗽,咯血不止。由于无钱支付大额医药费,稍有好转便匆匆出院。2006年2月,病情恶化,他再次住进医院。治疗间隙,他一边电话约稿,一边修改文章,还找单位资助印刷费。
2006年3月8日,贺显曾去省城大医院作了会诊,诊断结果:左上肺癌、早期、可通过手术切除。
2006年3月27日,他拖欠医疗费,被迫回家休养。文友们知道他患病的消息,凑齐8万元帮助他渡过难关。
癌症控制住,贺显曾的身体却如破碎的布片,肝萎缩、关节炎、白内障、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疾病折磨着他。
又有人劝他,身体都垮了,《仙女山》就让她停刊吧。他说:“《仙女山》是我的命。我得坚持。”
宋少林也是龙洞乡农民。自《仙女山》诞生起,他就投稿,至今已刊发他89幅连环画和书法作品。4月3日上午,宋少林来到贺显曾家,把为新一期《仙女山》准备的连环画给贺显曾看。宋少林身患肝癌,65岁了。
“每期《仙女山》如果没有我的东西,我就像丢了魂儿。我说呀,贺老这个‘裁缝’,帮人补的是心。”宋少林说。
在《仙女山》上,贺显曾以通俗易懂的快板、顺口溜宣传计生政策:“一个孩子是枝花,三个四个成冤家,还是计划生育好,犹如蜜糖拌糍粑。”在他走村入户宣传开导下,十多位村民放弃了超生计划,落实节育手术。村民黄丙连看到他的计生宣传,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做了绝育手术,种植、养殖业并举,成了富裕户。
在贺显曾的书架上,文友寄的照片,50多个荣誉证,《仙女山》4本合订本与104张报纸整整齐齐地叠放在塑料袋里。这些是他精心剪裁后的作品和对自己价值的肯定,他把她们保护得严严实实。
“人,得有精神追求。《仙女山》能给农民带来快乐和享受,我做的就值。”贺显曾说。


(编辑:孙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