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歌赛:30年有苦也有甜

时间:2013年04月18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2013年4月1日,第十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开赛。 图为比赛现场。

评委们正在认真打分。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经过去年的“歇赛调整”后,最近以全新面孔再次走进观众视野,4月的每天晚上,观众从第十五届青歌赛一场场决赛中可以深切体味到这一老牌赛事的那份执著

  地处祖国边陲的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4月初正值建县60周年和2013年葫芦节,每天晚上载歌载舞,但县委宣传部和县旅游局的刘圆、陈诗杰、熊登奎等青年男女还是坚持观看第十五届“青歌赛”决赛实况。“哪怕就一会儿也能满足了!”小熊说,这里三种唱法都有,今年又强化了评委和选手的互动,从中还能学到不少知识,县里很多家庭都坚持收看,事后还互相争论呢。

  “有创新”,“歌曲耳熟能详,可以坐在电视机前跟着哼”,“评委和选手的互动很煽情,也有内容”,这些都是决赛开始后网友最看重的地方,每天的跟帖也不少,从激烈批评到热烈支持,都显示出这一比赛还是受到不少观众的关注。

  青歌赛,30年,15届,真是个老牌比赛了。所以,今年这个老牌子如何出场,似乎比决赛本身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在选秀节目此伏彼起、比赛日益娱乐化的今天,青歌赛怎么办,向何处去,不能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人才辈出

  影响一个时代

  3月底,在启动式上,李谷一,这位30年来一直参与青歌赛、见证了青歌赛成长的歌唱家,认为青歌赛最大的优势就是“出人才出作品”;而歌唱家杨洪基在复赛的评委席上几乎成了青歌赛的宣传员,说当今中国歌坛最具影响力的演员大多出自这里。

  他们说的是事实,青歌赛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曾经是全国收视率很高的节目,每场比赛下来还能引发观众、专家和媒体的大讨论。青歌赛曾为中国歌坛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人才,在青歌赛中获金奖,甚至只获得银奖和铜奖的歌手,都能一夜走红。翻开青歌赛的获奖名录,关牧村、殷秀梅、宋祖英、董文华、阎维文、刘斌、吕继宏、万山红、戴玉强、范竞马、魏松、王宏伟、毛阿敏、蔡国庆、林依轮、满文军、雷佳等等,都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各类风格的领军人物。东方演艺集团董事长顾欣回忆说,当年在青歌赛美声组获金奖的次日早上,刚一走到街头,就有人围了过来;歌唱家谭晶对青歌赛更是感激不已,是青歌赛让她和《在那东山顶上》闻名全国,获奖的当天,她的家乡山西侯马就沸腾了,父老乡亲从此将她视为家乡的荣耀。总政歌舞团团长张千一计算了一下,全团主要歌唱演员几乎都在青歌赛中获过奖,“正是青歌赛带给了我们雄厚的实力”。

  青歌赛还让余秋雨、赵易山这样的学者成为每晚观众议论的焦点人物,余秋雨在点评中说的“乐山乐水”的“乐”究竟发什么音,引起一片争论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易山,因其专业素养和温文尔雅的仪表引来网上热捧。今年的青歌赛又出人意料地聘请了教授王立群,这位在“百家讲坛”出名的人物是否胜任歌坛点评,也引发了网民的热议。

  青歌赛所创立的三种唱法分类,影响中国歌坛至今,尽管这种分界的缺陷日益明显,但已深入人心,一时也难改变。

环境变了

  该不该办下去

  新世纪以来,青歌赛的吸引力和收视率都呈下滑趋势,获奖歌手一夜成名已成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观点认为,当年是“出人出作品”,而现在,选手演唱缺乏个性,新作中的好歌也太少,都影响了青歌赛的名望。

  电视节目日益丰富多彩、形式多元的各类比赛大量出现,对青歌赛的冲击恐怕最为显著。观众热衷的那些比赛,包括央视自己创办的“星光大道”,实际都是选秀节目,注重的是秀场气氛,看重的是评委、演员、主持人之间的互动,选手的背景和经历才是煽情的要素,至于艺术功底,仅仅是诸多看点之一。有的节目还是引进的版权,其娱乐效应和收视效果早已久经考验,形成模式。近些年成名最快的歌手几乎都来自这些选秀节目,相比之下,青歌赛的获奖歌手反倒默默无闻。面对这些选秀节目,注重唱功的青歌赛,其竞争力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既然难敌选秀节目,青歌赛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

  担任了多届青歌赛导演的秦新民说,这是一个完全由本土原创的全国性电视赛事,担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普及音乐知识、为国家发现和推出声乐人才、引领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责,是任何比赛不可替代的。他的观点得到众多音乐家的认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认为,尽管目前荧屏比赛五花八门,但必须保有一个权威性很强的国家级赛事,主要服务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计。张千一、李海鹰、顾欣、金兆钧等一批音乐家都力挺青歌赛,认为在各类比赛里只有青歌赛是唱法最齐全的,而且最注重演唱艺术本身,如果没有青歌赛,起码在美声和民族唱法领域就失去了一条发现人才、举荐人才的重要渠道。

  在第十五届青歌赛的复赛中,评委们发现,美声和民族唱法的强手如林,流行界则显得不如人意,这恐怕就在于流行歌手可以出头露面的荧屏赛事还有很多,不一定非要挤进青歌赛里,而美声和民族的选手则更看重这一平台,高度认同这里的专业性。

有得有失

  怎么走更合适

  事实上,任何赛事,只要成为电视节目就不能不考虑娱乐性、可视性,对多数不具备专业素养的电视观众而言,单调乏味的节目,吸引力必然降低。青歌赛是荧屏赛事,如果只讲声乐水平,不顾观众需求,就会失去荧屏比赛的特性。

  有观点说青歌赛不能与时俱进,而事实并非如此。回顾青歌赛的历程可以发现,不断创新、适时改进,恰恰是其特点。从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到增加原生态、组合、合唱,再到归结为美声、民族、流行;从划分专业和业余、设置中央机关和部队组团,到取消专业与业余之分,取消中央机关和部队组团,增设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作为推荐单位;从增加综合素质考核和才艺表演、邀请学者担任嘉宾点评,到取消综合素质考核,增加“快问快答”环节,这一切,尽管显得有些反复无常,但都是不断改进的结果,也是为提高收视率所做出的努力。

  当年的综合素质考核,之所以能够大大增加收视率,正是由于选手的“露怯”和嘉宾的伶牙俐齿,为沉闷的赛事增添了大量谈资。虽然这样的考核在业内的反对声中被取消,但这一届还是保持了类似的“快问快答”环节,只是难度大大降低。今年的评委点评比以往也更为活跃、更加尖锐,增加了看点。贵州选手张莉莉被佟铁鑫指出“声音位置不统一”,郁钧剑则以“起承转合”的道理,现场向青海选手示范如何演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一些评委还当场与选手飙歌、为选手解惑答疑,都激发了观众收看的兴趣。

  本届青歌赛“通过组队方式的创新,歌手人数创历史新高,参与范围上也远超历届,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华侨,都参与到赛事里,实现了多年的‘大团圆’梦想。香港地区只是因为民族唱法暂时没有合适的选手,才临时放弃,而人民网举荐的选手中还有一位俄罗斯籍,这些都表明大赛正焕发出新的吸引力。”秦新民如是说。

  不过,创新需要尝试,尝试难免受到置疑,有些创新效果或许适得其反。

  也许受选秀节目的影响,这届青歌赛决赛的点评分量也很重,占据时间相当长,但点评需要幽默、简练和趣味,否则就会显得拖沓和累赘。有的媒体就认为一些点评如裹脚布,有的观众则说:听歌不如“中国好声音”,答题不如“一站到底”,还有的舆论认为选手演唱的都是规定曲目,难以发挥特长,而规定曲目都是些老歌,缺少新作。当然,组委会对此也有解释,青歌赛承担着传承优秀歌曲、经典歌曲的责任,唱老歌可以让好的歌曲一代代传下去。

  复赛时,每个选送单位的三位歌手中淘汰两个,晋级一个,也就是说每个单位都会有一人进入决赛。照央视方面解释,这是为了照顾各个地区间的平衡。但结果却是,有的地区3个选手都很强,可只有一人进入决赛,而有的地区3个都比较弱,可也要硬拔一个出来,有的网站很精心,而有的网站则未免草率。于是,“唱得好不如选的单位好”,有的评委如此戏称。

  青歌赛未来的路怎么走,恐怕谁也难下定论,但坚持下去是很多观众和艺术家的期望,不断创新也是央视和观众的共识。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