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韵润城乡——北京市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纪实

时间:2013年04月30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朱竞若 余荣华

  北京市朝阳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这里是首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有闻名世界的奥运鸟巢、水立方,有海外知名的798艺术区、三里屯酒吧区,有首都图书馆、电影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这里也是外来流动人口最多的一个区,首都城乡结合部面积最大的一个区。

  公共文化服务,如何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形态?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在哪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朝阳区探索建立“3+1”模式,突出“统筹、共享、均等、便捷”。

  考察朝阳区对这道考题的精彩解答,可以从“黑钻”说起。

创新“3+1”模式,服务功能跨越区划

  “黑钻”,是周边群众对垡头文化中心的昵称。它位于北京东郊,周边有传统村落,有新型住宅区,还有外来打工者的集聚区,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黑钻”的使命,是为周边居民营造一个共享文化生活的小世界。

  这栋建筑地上6层,地下3层,楼体通黑,外形酷似一颗钻石:

  一层是“黑钻剧场”,有舞台,有300个活动座椅,便于举办大型活动;二层是阅览室和捐书驿站,读者可以在此交换书刊,也可以为贫困儿童捐献书籍,还可以报名成为文化志愿者;三楼是文化居委会;四楼以上有图书馆,可以实现北京市内所有图书馆图书的通借通还,有绿皮火车咖啡厅,有各类文艺学习的教室、工作室……

  地下一层是电影院、展厅;地下二层是社区文艺团队排练室、老年活动室,还有深受欢迎的舞蹈教室、乒乓球室……

  这颗“黑钻”,闪耀着时尚的光彩:图书馆布置得像沙龙;教室外墙上的壁画,是清华工艺美院学生的作品;通往电影厅的走廊,布置成艺术品的展示空间。

  “我太喜欢这儿了!”居民刘连启在垡头北里住了几十年,去年“黑钻”开放后几乎天天来。不仅是刘大爷这样的老人,在CBD上班、在附近居住的年轻白领、农民兄弟,还有附近高校的师生,都是“黑钻”的热爱者。

  “黑钻”还创新了文化治理模式,成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文化居委会”。垡头“文化居委会”成员由区域内居民推选代表组成,采用规范严谨的议事规则。“这一年文化中心搞什么活动,上什么项目,都要由这个文化居委会说了算。”垡头文化中心工作人员说。

  过去,城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通常只有“区—街乡—社区(村)”三级。朝阳区的创新是“+1”:打破以行政体制设置公共文化设施的格局,在“区级”和“街乡级”文化设施之间,增加了地区级文化中心,由此形成了高效便捷的“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垡头文化中心功能跨越区划,同时服务周边王四营乡、十八里店乡、黑庄户乡、南磨房乡、豆各庄乡和垡头街道“五乡一街”的几十万居民,其“共享”式的交流功能,成为地方和谐发展的文化粘合剂。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