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砥砺我们不屈不挠追逐中国梦

时间:2013年05月10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灾难砥砺我们不屈不挠追逐中国梦

——写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前夕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当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而信心百倍、奋勇前行的关键时候,四川芦山地震突袭而来。中国大地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的又一次重创,大自然再次考验着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中国人民。

  多难兴邦。面对灾难,我们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同心同德、自强自信、科学高效、人民至上,再次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再次创造了抗击灾难的中国奇迹,再次奏响了砥砺奋进的雄浑交响。事实又一次证明:任何艰难困苦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任何大灾大难都阻挡不了中国人民追逐中国梦的前进步伐。

抗震救灾再次推助中国精神升华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同舟共济的凝聚力,越是要鼓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经磨难终未改、不屈不挠永向前的品格的凝聚与集纳,犹如黄河长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召唤着中华民族愈挫愈勇、昂首前行。这次芦山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就像5年前抗击汶川特大地震感天动地的场景一样,无处不体现出中国精神的凝聚力。山河破碎但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没有破灭,大地疮痍但重建美好家园的期盼没有丧失,灾区人民始终坚信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力量。正是靠这种信念和精神,芦山不惧、雅安雄起,穿越灾难、砥砺奋进。

  集合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中华民族凝聚起磅礴力量。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伟力。在华夏这块炽热的土地上,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振兴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的“家国一体”爱国情怀,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旦民族有难就义不容辞地赴汤蹈火。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深刻体现了仁爱友善互助的思想,也激发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道义责任。鲁迅曾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这样的民魂,关乎民族兴衰、国家成败。中华民族精神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得到突出展示,这次芦山抗震救灾又充分彰显。从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决策部署到全国公民踊跃捐款捐物献血,从人民军队飞驰前线到医护人员救死扶伤,从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到灾区群众自救互助,从工程人员抢通保通到志愿者无私援助,从社会各界筹措物资到大小企业伸出援手,从废墟上飘扬的党旗国旗到“朋友请喝口水再走”的标语,无不真切地体现出祖国有难、全民担当的“民族魂”、“中国心”。灾难是一场考验,考验着中华民族的爱国意志;灾难是一次检阅,检阅着中国人民的民族大义。没有什么比灾难突降更能熔铸人们的爱国意志,没有什么比患难与共更能展示我们的民族团结。芦山地震的救援过程,再一次使中国人民在灾难中懂得家国一体的意义、同心同德的重要、众志成城的作用。这无疑是“中国精神”的又一次升华。

  行进在时代精神大道上,中国人民激发出不竭动力。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与时俱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抵御自然灾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制胜法宝。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抗震救灾奠定了坚实基础。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我们用17600亿元巨资,在不到三年时间里,不仅兑现了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的庄严承诺,而且实现了四川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这次应对芦山强烈地震,又一次展示出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震后几天之内中央和四川省已向灾区拨付补助资金25亿元,各种救灾物资源源不断涌向灾区,各种先进救援、医疗、生活设备汇集灾区。在汲取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救灾经验基础上,国家在救灾体制、救灾方式、救灾管理、救灾手段、联动机制及救灾资源的配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应急响应、救灾救援、危机处理、恢复重建等机制,各种社会资源的调动和组织也更加科学有序。国家不断加强防灾减灾法律制度改革,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法制精神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还体现在开放式救灾,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公告天下,及时公布最新灾情统计和救灾进展,使公民知情权得到充分保障。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