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抗震精神书写重建新篇——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之一

时间:2013年05月12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据新华社记者 高微编制
  5月12日,是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纪念日。五年来,灾区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帮助下,坚强地挺立起来,顽强地走了过来,战胜灾难、化危为机、崛起于危难,从悲壮走向豪迈。

  现在,在距离汶川不远的地方,芦山震区抢险救援阶段的工作也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与当年的汶川抗震一样,这三周的“芦山时间”,让中国社会各系统经受了又一次的锤炼和锻造,也让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淬炼和升华。

  汶川和芦山抗震救灾的胜利,都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得益于各级各地党政机关的贯彻执行。芦山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抓紧了解灾情,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地震发生5个小时内,李克强总理就已赶赴灾区指导部署救援工作。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调配,是抗震救灾工作高效开展的第一前提。

  通过总结汶川抗震救灾的经验,芦山地震的救援展现了中国灾难应急机制的成熟,以及迅速动员各方面力量的制度正不断完善。芦山震后1分钟,中国地震局发布地震速报信息;震后6分钟,成都市公安局应急指挥部发出了第一道救援指令;震后半小时,公安部消防局启动地震灾害救援一级响应;震后几个小时内,民政、计生、交通、通信、农业等部门的救灾机制全部启动运行。一个社会各系统、各领域的运行状态,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在这个过程中展露无遗。

  汶川重建和芦山抢险救援,凝聚了社会共识、焕发了民族精神,深刻阐释了“力量在国家、优势在制度、奋斗在人民”的救灾经验。解放军武警官兵的千里驰援、全国医疗和救灾物资的迅速集结、公益组织的积极投身、全国人民的大爱洪流,在地动山摇的灾难面前唱响了一曲大爱颂歌与民族壮歌。这样的精神,在地震后的重建中不断被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就做好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要以受灾群众安置为中心任务,同时要抓紧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前期工作。这可以看做芦山抗震救灾现阶段工作的纲领,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南。目前,雅安灾区已经全面进入过渡安置阶段,恢复重建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应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科学重建要求,尽快启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设施、城乡居民住房建设;统筹群众生活、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城镇化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为建设一个兼具民生温度和人文精神的新芦山而奋斗。

  昨天的汶川就是今天的芦山,而今天的汶川则预示着芦山的未来。回看汶川,曾经残垣遍布的灾区已经成为街市井然的新城;展望芦山,新的家园必将在废墟上拔地而起。相隔五年的两场灾难,相距八十五公里的两个地方,在我们的时代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那里,升腾勃发的精神,不仅在救援中谱写壮歌,还应成为灾后重建、社会发展的绵绵不绝的动力。


(编辑:单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