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设计何为?

时间:2013年05月26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浏览时下热题,莫过于“中国梦”与“美丽中国”。

  作为好做梦的设计学人,想自己常态的话语成为了国家愿景,自然兴奋。多少年来,“现代化强国梦”支撑着国民奋力向前。梦想没让人们失望,而且超出了想象,国家的发展举世瞩目。然而,大喜之余,冷静地环顾现实的周遭,却见粗放型发展态势下导致的另一番景象:路渐堵,城渐囧,天渐灰,水渐浑,气渐浊,富起来的人们有时迷失在奢侈之风中……更让我心惊的是,这乱象之中到处晃动着“设计”的影子!价值观迷失,设计释放的只能是负能量。我相信“一切污染都源于心灵遭污染”的说法。

  “美丽中国”提出的是“美丽”,而不是“美化”。一字之差,其意何在?“丽”的含意与“质”关联,“美丽”是内在品质的外在显现;而“化”字,有过程感,“美化”多有点缀、装饰、做“表面文章”的内含。因此,“美丽中国”的精神核心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进入新的历程,是实现“丽质”而不图谋“粉饰”。

  设计作为一种专业或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验证,已经是社会经济中有力的智力支撑,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新的历史时期,设计何为?如何杜绝负能量,激发正能量?这取决于人们对“设计”这个事物的重新认识和解读,取决于注入什么新内涵、赋予何种新使命。

  设计表面上是应对人的物质文明的需求而展开的造物和造境活动,并且以此延伸至产业发展和市场推广中,实际上是应对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营造方式、服务方式……的整体构想与实现。因此,其关注点和着力点不仅有关功能性、产业性、市场性,还应该是在文化和美学引领下的体验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从设计哲学的立场来看,设计是面对具体诉求应答的智慧。设计活动的动机与过程,构成了设计对诉求的应答方式,它由一连串与形象物象创造相关的环节构成,其中充满了造型想象和推演。在推演的过程中,设计围绕着“事”、“物”、“境”的关系展开,解析其因与果的关联,在事法、事规和事律等制约下,用创造的方式把控事理与事程,从而追求最佳的事效。

  愿景创建,是设计活动的主要目标。因此,愿景的定位、气度、格局与情怀,对于设计非常重要。这意味着赋予设计的内涵,事关其作为。所谓设计学科、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和能量,其实就是在设计对愿景的演绎过程中发生的。比如在事因的分析中,设计活动便会产生相应的对策和方案,由此激发创造力与革新力;而在事物愿景创建的过程中,随着愿景故事的叙事推演,通过设计想象力的演绎,会产生相关联的多个专业与学科的协同运作,于是,所谓的整合力便由此引发。

  在“美丽中国”的语境下,我想重要的是,设计人要为社会构想出一种具有魅力的生活方式与环境,其中包括我们已经遗失了的生活仪式,它是在健康理念及其价值观指引下的“好生活”。所谓健康生活方式,有如智者的诠释:体壮曰健,心悦谓康,得体雅致,不奢靡、不浪费,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倡导下的生活。在那里,山清水秀,文化浓郁,物品、环境功能优化、简明便捷、宜人美观、舒心开智,人在其中,易于养成审美眼光与心胸。这样的生活方式应成为时代风尚,进而拉动相应的生产方式与市场,探索破解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难题。

  设计作为一个学科领域,自身具有强烈的过程性和工程性的特点,而过程中必定要与诸多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协作,因此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为其学科及相关行业的跨界拓展、优化升级、完善建构创造了契机。因此,创建一种具有主动性的服务意识,集策划、规划、设计、科技、营造、经济与管理等多个专业协同的学科形态,将成为这个学科领域与行业发展的方向。故而,新时期的设计学科构架应 “敞开胸怀”,积极地将科技、经济和管理等内容“收纳”其中,形成多维合力的创造力。设计是具备这样的力量和能量的,只要其核心价值观是以自然与人和谐共生为本,以彰显民族文化价值为要。

  设计的可能性、可塑性,对于国家、政府、企业和市场来说,都有一个再认识和再实验的过程。应该相信设计是一个可以依赖的力量,并赋予它更大的使命与任务。随着“美丽中国”发展的进程,设计必将显现出足以推动国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