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应该如何走向世界

时间:2013年05月28日 来源:《党建》 作者:

  国家民族不仅是版图的概念,其凝聚力、影响力更在于文化。文化的独特属性注定了它是民族的血液与灵魂。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决定了它对世界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A 中国的文化实力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当代中国的艺术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表情,艺术是社会状态的寒暑表,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综合体现,是帮助国际社会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最佳载体。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推动当代中国艺术,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的艺术成果走向世界。

  近年来,中国艺术由“旧时王谢堂前燕”走向了广阔的国际舞台,然而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在国际交流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隐患:

  首先,我们“走出去”的艺术文化产品偏重于传统文化,对当代艺术的传播力度、广度、深度则远远不够。国外民众常常通过三星堆、兵马俑以及中国古代经卷、书法来了解中国,而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认知却严重匮乏或者偏颇、误解。那些在西方当代主义意识下产生的扭曲领导形象、丑化中国人面貌的作品堂而皇之陈展于外国艺术殿堂。恰恰相反,不少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只能在一般画廊展示,文化的尊严被严重损伤。

  其次,我们始终处于“被选择”的状态,大规模的艺术生产与消费并没有确立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艺术话语权,当今的国际艺术规则与标准仍是西方的一统天下。中国艺术品获得西方关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然而其中也充满着“被看”的危险。倘若我们不能确立中国立场,仅仅因袭临摹西方的前卫艺术,那么就会与中国文化内部深厚的传统底蕴发生断裂。

  再次,目前中国很多当代艺术品在国际市场的走势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同时还较多地受到了盈利策略的驱使。艺术家往往被误导,似乎只要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扬名世界。艺术家对国际资源的信息了解不够全面,只能以个人名义与海外画廊或其他艺术机构合作,推向市场的作品质量良莠不齐。

  因为以上的种种不足,导致当代中国艺术被过分政治波普化,“文革”意识或“文革”产生的作品被视为主流,或者是将中国传统的元素转化为其有商业价值的标志而泛化、产业化。导致简单、平庸。甚至某些畸形表现、格调低下、哗众取宠的艺术人士得到热捧,使得世界一再“误读”中国。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