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韩作家会议在厦门举办

时间:2013年06月0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郑荣健

  第七届中韩作家会议在厦门举办,两国作家诗人相互朗诵对方作品

  用文字找到彼此的身影

  这是一个长名单:阿来、孙绍振、范小青、南帆、赵玫、何立伟、李松涛、骆英、子川、赖妙宽、须一瓜、于坚、杨克、朵渔……用厦门市文联主席、诗人舒婷的话说:“他们的成就和得过的奖项,我就不多介绍了,不然要介绍到后天去。”韩国方面同样阵容强大,金周荣、黄东奎、郑玄宗等作家、诗人悉数到场。

  在5月26日至27日举行的第七届中韩作家会议上,他们相遇相聚,相互朗诵彼此的作品,小说、散文或诗歌,然后品评分析,坦诚相见;他们用文学的方式介绍彼此,众多年轻的粉丝则为之欢呼,让人突然觉得,在这个时代里,文学并不寂寞。

  以“自然和人类,美丽的共存方式”为主题的本次会议由厦门市文联、厦门文学院、中韩作家会议筹委会主办。据厦门文学院副院长、作家刘岸介绍,自2007年举办首届以来,中韩作家会议已在中韩两国不同城市轮流举办了7届。

  虽然同属东亚文化圈,中韩两国的文学交流远未达到其应有的程度。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中韩作家对彼此的认知并不充分。在厦门大学,有研究者对此作了调查,发现中国作家很少看韩国的文学作品,而韩国作家也对中国的当代作家,除了像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及苏童、余华等少数作家外,知之甚少。

  也许,作品是最好的桥梁。会议期间,尽管国籍、民族、语言、风俗不同,同为作家的他们用文字找到了彼此的身影。事实上,经过7届中韩作家会议,两国作家对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已日益加深,在文学上的交流和交锋也从未停止过。

  用不同的语言,彼此朗诵对方的作品,这是一种抵近的方式。黄东奎被称为“韩国最负盛名的诗人”,虽已年过七旬,他用韩语朗诵中国诗人李松涛的《读史:听更鼓惊心》,那种凛然而内蕴的张力,交织于语言的气场和诗句的节奏,让人印象深刻。

  “垂下大耳朵 尾巴上的根寻找着道路/在黑暗里一步步缩小 直到成为恒河沙数”中国诗人于坚的诗歌《大象》,塑造了在森林遭受砍伐、环境日益恶化中流离失所的大象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深沉忧患,也暗合了此次会议的主题,引起大家的热议。

  某种程度上,这也隐喻了严肃文学在当下遭遇的困境。韩国方面的会议召集人、仁荷大学韩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韩国学研究所所长洪廷善告诉记者:“严肃文学作家的生活困难是现实存在的,但是对于生存困境,以何种方式打破是作家个人的选择。作家本来有可能在贫困中成长,但是很多人选择了在贫困中堕落。”与会专家认为,跟自然和谐共存的方式,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严肃文学坚守现实立场的关键。

  福建省文联主席、文学评论家南帆表示,重要的是,我们始终与当代文学站在一起,呼吸这个时代的空气,共同承担自己的命运。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