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联青年学者研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时间:2013年06月08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夏 静 通讯员 刘富炜

坚定理论自信 增强实践自觉

湖北省社科联青年学者研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5日下午,湖北省社科联举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青年学者座谈会。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70后”青年学者,围绕“坚定理论自信,增强实践自觉”这一主题,结合湖北的社会实际、学术现实,从如何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青年学者应成为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先锋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曙光:中国话语的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建构中国话语,路在何方呢?我以为,中国学术话语建构只能走以“我”为主、立足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的创建之路。中国学术若能够对发生在中国的“故事”给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若能够将“中国经验”与“中国道路”上升为普遍性的概念体系和知识范式,若能够为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给出中国的方案,那么,国际学术话语的中国时代必将来临。作为青年学者,我们有责任为构建与中国梦相匹配的、与世界大国地位相称的、与中国崛起过程相呼应的“中国话语”贡献智慧,努力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智:当前,我们强调需要去自信坚守的“中国理论”,其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并被用于去指导伟大的“中国实践”。经过十多年的持续研究,我坚定了理论自信,也增强了实践自觉,学以致用、理论报国、服务地方的成就感也在其中。青年学者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深刻理解,才能坚定理论自信、增强实践自觉,才有个人梦想的实现,无数青年个人梦想在中国旗帜下的汇集,就是大的中国梦的实现。

  湖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曾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讨论在全国人民精神勃发、共筑中国梦的今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深入触及了当前理论界的重大问题,而且意义绝不限于理论上的探讨和构建,对于我们深入实践中国梦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青年学者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民族的梦想结合交织在一起,我们才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准方向,才能在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有所作为。

 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辨别传统文化精髓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震英:当今社会存在着道德滑坡、人格扭曲、精神空虚、信仰缺失、志向沉沦、物欲横流等问题,在我看来,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文素养的缺失。人文学科到底有什么用?我认为最基本的有4个方面,即塑造精神信仰,提高人文修养,培养道德情操,提供价值判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进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辨别传统文化,如何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粹,提高人文素养,完善精神修为,推进人格塑造,健全道德品质,努力营建一种可资参考借鉴的健康、科学、文明、高雅的生存模式,进而探寻一种能够促进当今社会思想解放和文明进步事业的可行途径,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未来任重而道远。

  在教书育人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陈红:重视实践是金融教研之本,金融教学研究应该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服务。没有实践的践行,就没有理论的完善;没有实践的践行,就无谓理论研究的意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吴巧生:我所研究的领域能源经济问题涉及国计民生,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特殊性,能源问题历来都是各类国际会议与论坛的焦点。作为该领域的青年学者,要深刻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探究”的科学精神,要将个人学术兴趣与国家、地方发展需求相结合,积极参与政府的相关决策咨询,通过实践来发展理论,成为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


(编辑:孙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