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创博会背后的“创意经”

时间:2013年06月18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李 锦)

  不久前,第二届(2013)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简称“创博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作为我国创意设计领域的专业博览会,它以“城市·文化·设计”为主题,吸引了近300家中外企业前来集中展示世界顶尖的创意设计理念、产品和服务。展会虽已结束,但创博会给苏州带来的创新动力持续发酵。

  举办创博会这样一个文化创意领域的盛会,苏州的深层次考虑是什么?有专家指出,搭建一个以苏州为核心的原创作品产业化的交易平台,并以此吸引更多文化创意领域的拔尖人才,为苏州正在迅猛增长的文化产业增添后劲,从而夯实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这就是创博会的门道所在。

 搭建原创作品产业化平台

  在创博会品牌活动——第二届中国大学生设计大赛上,苏州太湖旅游集团一举购下《太湖·文房》《桥篇、鱼篇、船篇》等6件大学生原创设计作品,其中2件已进入公司生产流水线。

  而大赛评出的其他8件单项奖作品也已名花有主,分别由苏州中新置地、昆山昆曲促进会收入囊中。大学生设计作品参赛后被直接购买,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通过创博会,为原创设计作品搭建产业化平台,尝试突破作品与市场对接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苏州市文广新局文化产业处王斌说,苏州市文广新局还联合专业从事产业融资、规模化销售的企业,共同打造原创设计作品“从征集、购买,到融资、生产、销售、后续服务”一体化的产业孵化平台,探索原创设计作品的产权交易模式。

  将文化创意设计产业进行项目对接,是苏州创博会的一个首创。在第二届创博会产业推介对接会上,18个项目现场签约,总金额高达13.4亿元。“这些成果,得益于创博会专业化的办展理念。”苏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谢芳告诉记者,苏州创博会从创办伊始就明确了指导理念:不走别人的老路,摒弃传统的办展办会方式,在体现专业性、办出特色上有所突破。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发展

  近段时间以来,3D打印无疑是全球范围内出镜率最高的科技创新技术。在创博会苏州工业园区展区内,记者在一家国内企业展区目睹了3D打印技术。苏州秉创科技研发人员郭池博士告诉记者,只要电脑库中有的图形,都能实现3D打印。

  “通过举办创博会,让创新创意设计为‘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型注入强力引擎。”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丽新表示,苏州凭借强大的制造业产业支撑,将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

  与新兴文化产业一样,苏州传统文化产业也在积极转型。苏州已初步形成了一批数字出版和印刷复制企业群、现代设计和数字传媒企业集群,新闻出版行业总量达490亿元。苏州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印务分公司总经理陶然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走数字化之路,是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实现转型的利器。

  构筑文化保护与传承前沿阵地

  大儒巷54号——苏州首批试点保护修缮的12座老宅中最早完工的丁宅。自2011年王小慧艺术中心落户于此后,这里便成为一个跨国界摄影、雕塑、声光电等结合的高科技艺术展示平台。

  创博会开幕当天,由王小慧艺术中心与姑苏区政府联合承办的“文化创意与古城、古镇、古街保护发展”圆桌会议上,著名旅德艺术家王小慧说:“像丁宅这样市值过亿的老宅子,苏州没有把它简单推向市场,说明苏州人对文化保护的思维具有创新性。”

  “苏州的文化遗产家当多,保护任务繁重,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创新保护思路和保护模式。”苏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嵘表示。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实现活态保护,是苏州传承历史文化的最重要做法。除了历史街区、古典园林等,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苏州还立体式构筑了“节、馆、所、院、场”五位一体的昆曲保护模式。

  “去年,苏州古城三区合并成姑苏区,并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蔡丽新告诉记者,苏州将通过创博会等载体,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与整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