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改革发展正能量——喜看文化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续三)

时间:2013年06月21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玉玲

  盘点前一阶段的改革发展成果,不少文化企业会情不自禁地“晒”起自己的收入账单:演出场次增加了,登台的机会多了,自然收入也上去了。改革不仅激活了一个个文化细胞,也让老百姓享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然而,我们不能只以一小部分人群收入的增加来判定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效。我们还要看是否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要看文化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持续发展,更要看是否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起到丰富生活、净化心灵、改善文化民生的作用。

  像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文化体制改革也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目标,从而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

  除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文化产业要有新的发展,要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就要调动起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从而形成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合力。

  改革发展的实践也表明,只要制度设计合理,财政资金可以形成巨大的杠杆效益和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到文化建设中。比如,2012年北京市用于征集社会项目的专项资金投入了9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接续投入200亿元,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益达到了22倍多。如此看来,只要加强制度设计,加强协调和领导,注意把握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就能对文化改革发展形成巨大推力。

  伴随着前一阶段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成长起来。他们有的捷足先登,大胆尝试,开拓了新的市场,比如梅帅元的山水实景演出;有的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异军突起,纵横驰骋,比如腾讯的马化腾和完美世界的池宇峰;有的在传统领域,精耕细作,擦亮自己的品牌,比如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的张宇和天创演艺公司的曹晓宁……这些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是一个文化企业的灵魂,更是核心竞争力。因此,要给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成长的空间和宽松的环境,尊重他们的创造,要突破思维定式,不能“这也不行那也不可”,要给懂改革、会改革、善改革的人才提供舞台。只有文化企业家们创造了人生的精彩,才会有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新的精彩。

  在文化改革发展的前路上,还会有许多新的难题,我们仍要鼓励创新,激励创造,寻求共识,共同攻关。这样,就一定能集聚改革发展的正能量,继续开创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天地。


(编辑:晓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