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选秀嘉宾的毒舌、怒批与泪奔

时间:2013年06月2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怡 梦

  日前,话题不断的《中国最强音》现场又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幕。作为导师的罗大佑对一位选手的舞台表现进行了轻浮、飘飘然、缺乏诚意等严厉批评,甚至导致同为导师的章子怡心疼选手,一度流泪离席。但罗大佑坦言对这位选手的演唱“非常肯定”,并在打分时给出了四位导师中的最高分。

  媒体对此事的报道皆冠以“痛骂”、“怒批”等形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若干年前的选秀节目,当时以“超女”、“快男”为代表的选秀节目中,有几位评委的“毒舌”批评令人印象深刻。诸如“你这是泼妇唱法”、“没有人愿意看到一只母猪在台上唱歌”、“你走错门了是不是”、“你唱得我快要吐血了”等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批评曾成为此类节目的“亮点”和“看点”,吸引足够关注的同时也饱受争议。在今天看来,不可否认一些选手有失水准,但如此非专业的“吐槽”出自所谓专业音乐人之口,不仅点评者缺乏基本的道德约束,节目制作方也失却了基本的消费底线。可以说选手、评委、节目都未找到合适于自身的定位。

  如今,从《中国好声音》到名目繁多几乎致人混淆的各种“声音”选秀节目,“评委”摇身一变而为“导师”,节目也开始走上温情路线,一些“导师”动辄为选手的成长故事泪洒当场,或是为选手的去留争得不可开交。我们承认这类节目终于有了一点人情味的同时,也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导师”依然没有找到属于自身的定位。因为“毒舌”也好,“泪奔”也好,能让观众记住的只是一场戏,而节目本身标榜的“声音”乃至“理想”成了尴尬的配角。

  我们再来细究罗大佑的点评,与其说“痛骂”、“怒批”,倒不如说是一位过来人的中肯建议。他的观点有三:用声音表达情感的人,即使是说话,也应该让人在声音中听到诚意;歌手贵有自知之明,不可仅停留在观众的掌声中自我陶醉,应考虑自身下一步的发展;一个舞台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综上以观,罗大佑不仅在专业维度上对选手有所指导,而且授之以为人处世之道,可以说是真正对得起“导师”之名的点评,不仅有助于选手成长,而且对观众也必然有所启发。

  在消费时代,对于娱乐节目,我们在浅表的哭与笑之外,似乎很难期待内涵和深度的在场,从几年前的“毒舌”闹剧到今天的“催泪”狗血剧,很多人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不过是制作方与选手、嘉宾合演给观众的一场好戏,但也总是期待“演员”能够更加用心,这种用心不在于多么卖力地“表演”,相信观众都有能力判断,比起罗大佑给予选手的这一剂苦口良药,一些多情而美丽的眼泪显然廉价了许多。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