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地文艺家赴闽听“南音”

时间:2013年07月1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乔燕冰

演出结束后,参演的鄂闽两地艺术家及采风团成员合影留念。傅正明/摄

演出中,鄂闽两地艺术家同台高歌。傅正明/摄

  盛夏的福建无处不是热浪翻涌,而晋江市戏剧中心内却雅韵扑面,清音沁人。7月6日在此举行的“闽鄂文艺情,携手走基层”惠民文艺演出中,由晋江市南音协会陈小红、丁美姗等表演的南音对唱《春光明媚》,让人非屏息而闻不能感受其妙味。

  由湖北省文联、福建省文联主办的本场文艺演出,是湖北省文联组织的“湖北文艺家赴福建主题采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契机,鄂闽两地艺术家情相通、艺相融。花鼓戏、歌曲、舞蹈,湖北艺术家亮出文艺精品馈友,南音、高甲戏、掌中木偶,晋江文艺工作者倾其传统经典迎宾;鄂有“文华奖”得主李祝华、“花鼓皇后”李春华等登场,闽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苏统谋、高甲戏柯派弟子卢文雄等献艺。恰如汉水与闽江遥遥相望因水而同质,鄂闽艺术家惺惺相惜因艺而共兴。

  “第一次听到湖北歌唱家唱当地花鼓戏,感觉很有特点,唱腔夹杂美声,表演一直托着气,西方音乐和地方戏曲相融通,对我的演唱和教学都很有启发。”参演的晋江合唱团指挥黄斌颇有感触。“虽然是民间业余爱好者表演,但南音的咬字、行腔值得我们专业歌手学习。”中南民族大学音乐教师赵静感言。

  7月5日,采风团一抵晋江,便直奔晋江南音基地,亲耳聆听、亲眼目睹曲牌、乐器及演奏等方面大都保留着汉唐遗制的这种民族音乐遗产。“南音是从中原河洛地带传入的。中原文化大气磅礴,但传到这儿与当地文化结合,显得小家碧玉、温文尔雅。这种传承太难得了。”湖北省作家刘美兰称自己“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本次采风团团长、湖北省文联组联部主任吴秋宏介绍说,湖北文艺界围绕每年的文联中心工作开展主题采风已有10余年历史,此次组织跨门类、跨领域艺术家和管理者24人赴福建,并将惠民文艺演出设在泉州晋江第一站,是因为泉州和湖北分别是闽南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两种根文化的碰撞意义尤深。晋江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根”南音的生发地,它的传承保护经验及文化生态发展都具有启示意义,福建沿海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发展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强,很多经营理念都值得学习借鉴。另外,此次基层演出也是湖北省文联响应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送欢乐下基层”的一种延续,希望把湖北顶级的艺术作品奉献给晋江群众,并慰问在当地务工的湖北籍老乡。

  在之后几天的采风中,闽地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文化精粹与经济成果,如一股潜流在艺术家们的收获中沉淀着。

晋江市音乐舞蹈协会江良洪等表演歌曲联唱。中国艺术报 乔燕冰/摄

  晋江市南音协会苏统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表演南音器乐曲《八展舞》。中国艺术报 乔燕冰/摄

优秀青年歌唱家赵静女声独唱《卓玛》《龙船调》。中国艺术报 乔燕冰/摄

晋江市音艺术团-王一鸣等南音表演《南海观音赞》。中国艺术报 乔燕冰/摄

国家一级演员、文华奖得主李祝华独唱《红梅赞》《我和我的祖国》。中国艺术报 乔燕冰/摄

晋江市南音协会陈小红、丁美姗等南音对唱《春光明媚》。中国艺术报 乔燕冰/摄

国家一级演员李兰萍演唱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光辉照儿永向前》《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傅正明/摄

  晋江市高甲戏柯派表演艺术中心卢文雄、庄伟国表演的高甲戏《骑驴探亲》。中国艺术报 乔燕冰/摄

国家一级演员郭晓蕾女声独唱《我的江汉大平原》《芦花》。中国艺术报 乔燕冰/摄

国家一级演员李春华表演花鼓戏《原野情仇》选段《跟了你我才有了歌》及文华奖创作剧目《家庭公案》选段《一双布鞋表心愿》。中国艺术报 乔燕冰/摄

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蔡美娜、陈代宫、林静如等表演掌中木偶传统剧目《大名府》。中国艺术报 乔燕冰/摄

优秀舞蹈编导何文杰表演舞蹈《青春旋律》。中国艺术报 乔燕冰/摄


(编辑:晓婧)
Baidu
map